第73章:八珍汤配方(2 / 3)
不光孙思邈了,李世民,秦始皇,都是这口音。”
“好吧,你厉害。”
高天风哈哈笑著,挑了挑大拇指,兴致勃勃的催促:“你继续讲,你別说,你学得还挺像的。”
直播间的观眾也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注意力,纷纷发著弹幕催促。
李启文清了清嗓子,就继续压低声音讲述:“孙老神仙说,这样吧,咱俩有缘,我就传你一道八珍汤的方子,你煮猪杂的时候放进去,就不会腥了。
说完以后,他就从药篓里取出了八种药材,放进了隨身的酒葫芦里,交给了店老板。
店老板按照他说的方法,煮杂碎的时候,把八种药材放进去一起煮,果然煮出来的杂碎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特別好。
然后,店老板就把孙老神仙的葫芦掛在了门头上,把卖的猪杂改了名,叫葫芦。
因为大肠和猪肚连接的这一段,油脂丰满,形状也像葫芦,所以被老板单另切出来,当做精品来卖,起名叫葫芦头。
后来有人往葫芦头里加了泡饃,这道小吃就慢慢流传开了。”
“有意思。”
高天风听得有趣:“我们那边的小吃搞这种传说,都是往乾隆身上靠,动不动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吃过的。
你们这的小吃,居然是往孙思邈身上靠,还是你们有创意。”
“誒那还真未必是传说。”
李启文笑著取出了柜子里的药材:“这个故事是秦省的省志里有记载的,说明流传很久了。
而且这八珍汤的原料,的確都是中药材,发明这个方子的,就算不是孙思邈,也是一位名医。”
“真的假的”
高天风来了兴趣:“这八珍汤里都有什么药材”
“就这八样。”
李启文一边取调料,一边介绍:“八角、椒、桂皮、香叶、草果、丁香、陈皮、白芷,这八种调料,也是中餐最早的滷味配方里的基础配料。”
高天风从李启文面前的调料包里捏起了几颗椒,疑惑问:“这不都是平常用的调味料吗它们也是药材”
“当然,中餐传统调味料,本来就是出自药材,各有药性。
厨圣伊尹也是中药汤剂的创始人,所以才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么。”
李启文说话间,已经把调料都装进了纱布包里,繫上了口。
高天风见状,赶忙提醒:“你不给观眾看看都用了多少吗”
“死记配方是没用的,重要的是用法。”
李启文指著调料袋里的调味料,向镜头解释:“中药的药方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滷料配料也一样。
一般每种配方里都会有一味主料为君,比如红滷的配方里,八角就是君料。
黄滷的配方里,香叶就是君料,白卤配方里,甘草就是君料了。
但在这些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口味还会有不同的变化。
比如川式红滷的配方里,君料就是椒,所以味道以麻为主。
粤式红卤里,君料又变成了桂皮,这都是为了適应本地口味做出的变化。
要想配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滷料,就得从各个调料的味道和药性上去进行配比。
比如八角的味道中正平和,可以增加肉的香味和口感,卤一斤肉放到5克是没有问题的。
白芷的作用是去腥解腻,凡是燉肉,都必不可少,尤其是做羊汤的时候,必不可少。
但它自身的味道很重,所以一斤肉放1克左右就够了,最多不能超过1.5克。
丁香的香气非常浓郁,而且穿透力极强,增香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