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陈平川登顶解元大伯又绷不住了(1 / 3)
主考官张大人站在堂下,官袍早已被冷汗浸透,像一层湿冷的皮肤紧紧贴在后背。
他看着被拖拽出去、状如一滩烂泥的吴子虚,又望向面如死灰、被革职查办的邢文海,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让他长长松口气。
不过,多年为官的经验,告诉他必须做点什么,将功补过!
他猛地转向端坐的李钦差和秦王,躬身一揖到底:“下官失察,罪该万死!
下官……下官这就亲自带人,将所有落榜试卷重新审阅,一字一句,绝不敢再有半点疏漏!”
秦王威严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才微微颔,算是应允。
……
府衙后堂,灯火通明,几个被临时抽调来的老吏和考官埋于卷宗之中,神情肃穆,不敢有丝毫懈怠。
屋子里,只剩下翻动纸张的“沙沙”
声和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
轻响,时间在每个人的心跳声中被拉得无比漫长。
张大人亲自坐镇,一杯杯浓茶灌下去,暂时驱赶了困意。
“还没找到吗?”
他有些烦躁地问道。
他必须找到那份卷子,那份能让秦王都亲自过问的科举试卷。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他眼皮打架,几乎要被倦意吞噬时——
“大人!
大人您快来看!”
一个须皆白的老考官猛地站了起来,仿佛现了稀世珍宝。
张大人一个激灵,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
试卷的卷头,被朱笔恶意划下的“下下”
评级旁,赫然是“陈平川”
三个清隽的字。
他一把夺过卷子,目光急切地落在策论之上。
只看了几行,他的手便开始微微颤抖。
那不是紧张,而是震撼!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赈灾之根本,非在分粮,而在兴业。
当以工代赈,寓救于兴,开山修路,疏浚河道,既解灾民燃眉之急,又为地方百代之利……”
见解之独到,论据之翔实,文笔之老练,哪里像是一个初次应试的十二岁少年!
这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分明是浸淫经义数十载、胸怀天下的大儒手笔!
“好!
好一个‘以工代赈,寓救于兴’!”
张大人一掌重重拍在桌案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这一掌,既是压抑不住的赞叹,更是痛心疾的懊悔,“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竟险些被埋没!
若非奸人作祟,此子必是本届魁!
必是解元之才啊!”
数日之后,庐州府贡院之外,人山人海,比上次放榜之日还要拥挤百倍。
科场舞弊案的惊天内幕早已传遍大街小巷,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传奇。
今日,他们伸长了脖子,要亲眼见证这桩案子最终的结果,见证何为天理昭彰。
人群之中,罗氏紧紧攥着陈仲和的手,手心全是黏腻的汗。
陈仲和同样紧张,嘴唇紧抿成一条线,目光一瞬不瞬地盯着那扇朱红色的贡院大门。
陈平玉被母亲拉着,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攒动的人头。
张盛财挺着他那标志性的大肚子,像座山一样挤在他们身旁,为一家人挡开推搡的人潮。
“我说平川贤侄,”
他嗓门洪亮,引来周围人的侧目:“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
那帮贼人都下大狱了,你的真本事,不会被埋没的!”
张金宝在一旁连连点头:“就是!
大哥你肯定行!
必须行!”
一旁的方先生捻着胡须,那张总是云淡风轻的老脸上,此刻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