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只是开胃前菜(3 / 3)

加入书签

来时乘坐的那些船已经足够运走这些粮食了。”

一个县城的官仓和义仓只弄到不到四千七百五十石粮食,银子更是连一千两都没有。

提前三个月准备,冒著这么大的风险就这么点收穫,邱二嫂感到有些气馁失望。

“这可不够,还需多调派些船来。”彭刚说道,“这只是官仓和义仓的粮食,县城里武宣大户们的存粮比起官仓义仓只多不少。”

这才哪到哪儿,不要说大户,正堂里这四位武宣县最有头有脸的官,还有武宣县胥吏的家还没查抄呢。

官仓和义仓只是开胃前菜。

“好,我这就派人前往勒马,让勒马的老少爷们,都把船拉到武宣县城。”邱二嫂点点头,对堂外的一个部下耳语交代了几句。

“大舅,你这一年多在武宣县城不会光顾著卖炭了吧”彭刚微笑著对萧国英说道。

“和大伙说说武宣县城大户们的情况。”

一年多前彭刚钱在武宣城盘了间商铺开设炭行,並让萧国英来经营,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卖炭。

卖炭只是萧国英的副业,搜集武宣的情报才是萧国英的主业。

常平二字,出自汉代《盐铁论》中“常平仓”之制,即由政府储粮以平抑物价、救济荒年;

到了明清,这一制度发展完善为常平仓+常平银的制度。性质接近现代的“救灾储备基金”。

常平仓即备用储粮。

常平银即备用银两。

常平银一般由县丞或主簿管理,存於县银库,记帐备案,需定期上报;

若“仓空银尽”,则需上报府、道层级请拨银粮。

原则上讲不得隨便动用,动用需有县官(含)以上级別的官员批示或“监放条子”。

不过这一制度到了嘉道年间早已名存实亡,常平银粮,银尽仓空,对不上帐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基层救灾剿匪的费用,基本上是靠“义仓”“社仓”“义银”这些由当地豪绅把持的所谓民间慈善性质的辅仓,賑济支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