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攻守易形(1 / 4)
第141章 攻守易形
东线战场。
隨著钦差大臣林则徐率九千广东绿营、东勇、潮勇、闽勇入桂。
抽调梧州协参將成安所部,南寧协副將盛钧所部合计一千五百广西绿营协防潯州府。
广东副都统乌兰泰引一千五百八旗兵、三千五百广东绿营、东勇入援。
广西提督张必禄引一千川兵、两千黔兵驰援。
再加上潯州府本地的驻防兵勇。
东线战场清军已高达两万四千余眾。
东线的太平军主力面对清军不再有兵力上的优势。
太平军主力撤出平南县城后,亦丧失了对平南县潯江两岸平原地区的控制权。
此时太平军的控制区域与团营令时期大致相当。
太平军沿思旺江、南木江天然水道构筑防线,以江口圩为中心,与兵力两倍於己的清军对垒。
从表面上看,太平军主力此举是为了坚守太平军控制下最后一块富庶地区:新圩平原。
实际上,经歷了平南县城的惨痛教训。
太平军痛定思痛,早已决定放弃含江口圩、新圩在內的新圩平原地区。
此番摆出一副同清军对峙的阵势,实际上是为了掩护金田村、新圩附近的老弱妇孺撤进紫荆山地区以及物资的转移。以作下一步打算。
太平军的团营地设在金田,举家隨行的老弱妇孺亦安置在金田、以及金田附近的新圩。
起事以来,经过不断扩充,金田、新圩一带的上帝会队伍人数已高达七万余眾。
保障如此之多的人员,如此巨量的物资有序转移进入紫荆山需要时间。
太平军的高层也意识到隨著外省客军的入桂,清军的战斗力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原来那套一味出击,攻圩占墟的打法已经不適用,太平军需要改变战术,转攻为守。
姍姍来迟的广西提督张必禄抵达桂平城时,钦差大臣林则徐正在次子林聪彝、隨行幕僚的陪同下乘船观察太平军的防线与周围的山川形势。
晚间,林则徐强撑著病体回到桂平城,两位一文一武,命运际遇颇为相同,负责主持广西“剿匪”大局的两位老臣终於在桂平城府衙的西厅会面。
潯州府知府刘继祖,从武宣赶来匯报匪情的李孟群,亦在府衙西厅恭候林则徐多时。
见到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的搀扶下走进西厅,眾人急忙起身相迎:“林公。”
眼窝凹陷,满脸沟壑的张必禄操著浓重的川音说道:“林公,上帝会教匪不比天地会,就连我这个广西提督,都被他们逼得不得不绕路。”
十年前张必禄入粤抗英的时候,张必禄还没抵达广州,林则徐就被调走了。
没能和林则徐一起共事抗夷,一直是张必禄此生的一桩憾事。
不想到了快要入土,重病缠身的年纪,却双双被重新启用,一同离开桑梓地不远千里来到粤西剿匪。
“张公路上遇到教匪阻截了”林则徐亦尊称张必禄为张公,不以官职相称。
作为嘉道两朝战功卓著,文武兼备的全才,张必禄也当得起林则徐称他一声张公。
“阻截说不上,在龙山偶遇一群不留辫子,披头散髮的歹人,看到官军便打。”张必禄无奈地摇摇头说道。
龙山、莲山有匪的事情他知道。
明知山有匪,偏向匪山行倒不是因为张必禄莽撞头铁。
张必禄有一千川兵、两千黔兵隨行。
这些兵都是咸丰许可他挑选入桂剿匪的老部下,久经战阵,曾追隨他在滇、黔、川等地辗转剿匪、平土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