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兵分两路(3 / 4)

加入书签

> 蒙冲、三江一带的太平军主力,面临的后勤压力比左军更大。

太平军主力正军牌面每人日给米一升(清代1升米≈1.5市斤),牌尾、家属酌情削减。

人均消耗要比左军少得多,可架不住主力这边人多。

光是一天就要消耗七百多石粮食,两千斤盐。

说来也讽刺,目前太平军主力唯一获取粮盐的渠道居然是从清军手里头买。

可清军卖给他们的那点粮盐平均到八万人身上,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天国各个圣库战前囤积,战时缴获的粮盐这几个月来坐吃山空,所剩无多。

库存已经见底,只够支撑十一二天。

即使风门坳的清军没有分兵,杨秀清、萧朝贵他们也要想办法突围就食,养活八万多人。

从今天佯攻清军营地,清军的糟糕表现来看。

清军对太平军的围堵名存实亡。

从理论上来讲,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皆可突围。

当然,也仅仅只是在理论层面而已。

主力部队进军,还是要儘量往沿途產量地多的地方进军,以获得补给。

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了桂林上。

“我军粮秣所剩无多,清妖眼下不堪战,正是我们天军突围就食,补充粮草的良机!”冯云山说道,“为今之计,以北上桂林为宜。”

几乎全部的太平军高层都將目光锁定在桂林上,不仅仅是因为桂林是省垣,拿下桂林,於太平天国而言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广西土地瘠薄,粮食產量有限,桂林府是广西最主要的產粮地。

只有桂林具有长期供养八万多脱產者的能力。

“桂林粮多,我赞成向桂林进军。”韦昌辉赞同进军桂林。

其余的几个天国高层也对进军桂林没有异议。

唯一存在的分歧是紧隨左军之后,由黔柳水道途经柳州进入桂林,还是主力部队另闢一条进入桂林的路线。

彭刚拿下象州后给他们来过信,已经告知了几位天国高层左军在象州没有获得多少粮草。

部分天国高层觉得彭刚担心主力部队也走黔柳水道,要分粮给主力部队,彭刚不想分粮,所以捏造了象州城少粮的说辞,好让主力部队望而却步,左军独吞象州城的粮食。

不过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人皆认为彭刚虽然比较独断,不合群,但还没那么自私。

当初破三里墟,左军缴获了大量粮秣乃至重炮,彭刚非但没有独吞,藏著掖著,反而大大方方地主动和主力部队分享。

彭刚为人没那么自私,不会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誆骗他们。

彭刚来信说象州少粮,象州那边大概率確实是没多少粮食

“象州少粮,左军已走黔柳水道,清妖也分兵追击左军,我们不宜再走黔柳水道,我们若合兵一处,清妖也会合兵一处一直追著我们打。”杨秀清对著彭刚送给他的舆图思索著主力部队的进军路线。

左军能走黔柳水道那是因为左军有两个水营,有比较多的船只。

主力部队在撤出江口圩、新圩,撤入紫荆山后,大部分船只也都丟了。

他们主力部队若想走水道,必须先想办法弄些船。

非要走黔柳水道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走这条道,前头的左军肯定把沿途好打的城池都打了,沿途能征买的粮食都征买乾净了。

届时主力部队的补给要看彭刚的脸色。

从心理层面而言,这对於执掌主力部队,向来高傲的杨秀清和萧朝贵来说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