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江夏清田(2 / 4)
么容易,清田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左宗棠提醒了刘典一句,旋即步履匆匆地就要离开学政署。
还没走出学政署大堂,一名穿著学字交领號衣的十六七岁后生仔便追了上来,弓身朝左宗棠做了一个揖:“左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想向先生请教。”
左宗棠顿住脚步,颇为喜爱地看著眼前这个不耻上问的半大后生仔。
学政署內穿著学字交领號衣的半大后生仔基本上都是参与此次清田培训工作的三期学员。
眼前提问的这位学员左宗棠有印象,为广西象州人,姓谭名绍光。左军途经象州期间加入左军。
谭绍光在彭刚门下受学一年有余,聪明好学,成绩较好,算学成绩尤为突出,被选中参与这次江夏县的清田工作。
“你问吧。”左宗棠示意谭绍光问。
获得左宗棠的许可,谭绍光从衣领中掏出他的笔记本,一面翻阅笔记本,一面说道:“先生曾言江夏县多湖滩,丈田需分水乡田、山乡田、芦田。
水乡田、山乡田田界固定,多种植稻子,爭端较少,易於清丈。只是这芦田,学生总觉得清丈起来颇为费事,学生的老家象州也有芦田。
象州的芦田和江夏县一样,也分三种,分別为淤高后改稻田的可垦芦田,专供刈草肥田的蓄草芦田,芦苇作燃料的薪柴芦田。
可垦芦田的田主多隱匿不报,以避升科。蓄草芦田的田主,多爭占刈草之权而拒纳芦课。作为薪柴的芦田按“芦草密度”定则,弓手往往只看一眼便匆匆定则,误差甚大,田主多有怨言。
民间亦有水隱之法,雨季故意引水淹芦田,偽装成水域逃课税。再有苇障之法,人工密植芦苇於边,阻碍弓手进入淤区清田。
芦田之弊,先生可有解法”
滨湖临江之沙洲地,民以植芦为业,谓之曰芦田。
比之寻常的田,芦田多处於动態变化之中。
芦田的清丈,芦课的徵收,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知道的如此详细,你家以前有芦田”左宗棠笑著问谭绍光道。
“族里有些。”谭绍光挠著头回答说道。
“你若问的是清丈之弊,这个问题容易回答,可冬季刈苇后丈量芦田。
若你问的是如何解决芦课之弊。
无外乎核对歷年坍销册,確认新淤地权属,折算等则二法。
然而这些都需要做到勤清丈,最好一年一丈,一年一核。”左宗棠语重心长地说道。
“事在人为,清廷的清田胥吏於清田之事格外敷衍,五年之大丈尤视为儿戏,以致芦课弊病丛生,民怨沸腾,更遑论一年一丈一核。尔等需引以为戒,尔等手中之弓,丈的不仅仅是田,更是自己的良心和天下百姓的民心。”
谭绍光一一记下左宗棠的话,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说道:“我在象州时,每次清丈都要摊派,图正、弓手乃至他们的家人,更要多番打点,小心伺候,才能保住几亩薄芦田餬口,五年一大丈尚怨声载道,一年一丈,恐怕所有芦田主都没法活了。
学生受教,谢先生指点。”
离开学政署,左宗棠驰马来到北王府前下马,迈步进入北王府,正巧撞见彭刚在籤押房內验收步弓。
此弓非彼弓,这里的弓指的是丈地所用的木质工具,其形制有柄,略如弓形,故名曰步弓。
步弓两足间距一般以五营造尺为一步,江南多数地区则以六尺为一步。
清朝丈地用的步弓在彭刚看来更像是一个定死的圆规。
此番清丈江夏县的田地彭刚要组建十五个清田小组,每组配备两个步弓,一个正常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