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汉阳兵工厂(4 / 5)

加入书签

昔日罗大纲能在广州买到枪械钢材,唐正才应当也能够在上海买到这些东西。

儘管天京方面尚未正式宣布北伐南征,一统江山。

不过继秦日纲、林凤祥、李开芳接连攻占镇江、扬州两座漕运重镇后,太平军並未暂敛兵锋。

胡以晃旋即沿运河南下丹阳、常州,大有乘势南进无锡,进逼苏州之势。

镇江府、常州府残存的清军营勇不是闻风而逃,就是望风而降,不堪一击。

太平军的兵锋距离西方列强在华的“国中之国”上海租界越来越近。

1852年的上海租界,正处於发展的早期阶段。

江寧条(南京条约)的签订,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租界於1845年最先设立,1848年美租界形成,1849年法租界也隨之建立。

英租界最初面积约830亩,1846年西界確定后增至1080亩,法租界面积较之英租界稍小,约986亩。

英法两大当世国力最盛的列强在上海的租界,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而来的,有明確的条约凭据。

至於虹口一带的美租界,不仅没有明確的边界,也无条约背书,严格意义上来讲算不得租界。

乃是上海旗昌洋行合伙人,美利坚驻沪代理副领事金能亨和一些美利坚商人、传教士看中了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地区,觉得虹口一带地势开阔,水深岸长,非常適合建设码头和仓库,很有发展潜力。遂在这一带购地置產,设立定居点,形成了事实上的准租界。

论国力和影响力,1850年代的美利坚和英法不在一张牌桌之上。

美利坚能和英法一样,在上海获得事实上的准租界,得益於江寧条中“贸易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原则的条款与美利坚务实的外交策略。

此时美利坚奉行追隨英国,搭英国便车的对华政策。

既然英国老爹已经通过战爭和谈判获得了租界並建立了秩序,逆子也是子,美利坚商人和领事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可以凭藉“最惠国待遇”条款,和英国人一样,享受在上海居住、贸易经商的权利。

还无需自己费力去管理和建设一块独立的租界。

由於上述原因,美利坚官方也不急於与上海道台进行正式的边界勘定。这种模糊性反而给了在沪美利坚人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张空间。

是的,美利坚能不费一枪一弹获得虹口租界,不是通过正式的外交手段从清廷中枢取得的。

而是从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与洋人有水乳之合,洋人买办出身,被清廷认为有通西夷之才的捐班官员上海道台吴健彰手中获得的。

因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官署长期设在上海县城,负责管理上海的涉外、海关及军事事务,故官方和民间习惯上称其为“上海道台”。

此时的上海实行的是华洋分居政策,租界內鲜有中国居民。

隨著清廷江南局势的糜烂,大量江南一带的地主、士绅、富商乃至普通百姓大规模逃往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已然有了华洋杂处的势头。

穿著长袍马褂,头戴假辫子,肩负购买西洋军火之责的唐正才,带著三个伴当,如同三尾潜入浑水的鱼,伴作外地富商,跟隨著拥挤的人流,混入了上海租界。

混入租界后,常年跑商、闯荡江湖、任侠好客的唐正才很快和上海的小刀会搭上了线。

唐正才按照约定,在外滩英租界內的一间烟气繚绕茶楼会见了一名人称“阿林叔”小刀会头目。

“阿林叔,进展如何”

儘管滯留上海已有些时日,仍旧未能与西洋军火商搭上线的唐正才內心难免有些焦急,但表面上唐正才仍旧是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