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寧失之於严,不失之於宽(4 / 6)
见,练勇之事,当如烹小鲜,亦如种嘉木。初始,火候寧小勿大,根基寧固勿广。其要诀,在於三层递进,步步为营。”
曾国藩伸出三根手指,逐一阐述他对练勇的想法:“其一,选將募勇,贵精贵朴,此为根柢。
绝不滥竽充数。国藩之意,当慎选募勇之员,此员必是吾乡有血性、明道理、不畏艰辛的读书人或者诚朴乡绅,令其返乡,招募知根知底、朴实耐苦之农夫,尤以湘乡、宝庆一带山民农夫为佳,这一带的山民农夫劲悍敢战,鲜有市井浮滑之气。
首批新勇,不求多,但求其精。能精心练就一营或两营之兵,约五百至一千人,使其完全脱胎换骨,即为成功之始。此营,须是样板,是种子!”
张亮基听得极其专注,忍不住问:“仅一两营,如何御敌”
远的不说,单说岳州府境內扼守长江,负责江防的短毛军,就逾万人之数。更遑论短毛后方的武汉三镇。
张亮基见过江忠源的楚勇,楚勇已是他见过的最为精悍的团练武装,人数也不少,有四五千。
饶是如此,江忠源的楚勇尚且只能做到自保,足见短毛之精悍。
一两营精锐营勇,於大局无补,成不了什么事。
“这便是其二,厚餉严训。”曾国藩继续纸上谈兵。
“兵在精不在多。首批勇丁,餉银必须从优,远超绿营!需使其一人之餉,可养一家,方能安心操练,无后顾之忧,且耻於犯法逃亡。餉银务必按月足额发放,由可靠之人亲手点交,绝不经胥吏之手,以绝剋扣
至於操练,绝非练绿营那般架子。须是半日练技,半日习劳。
练技,乃练刀矛枪炮、阵法进退,务求精准纯熟;
习劳,则是练行军、练筑墙、练挖壕、练站墙子(守夜)!要令其耐酷暑,忍寒冬,习於奔波劳苦。
待到此种子营练成,军械齐全,號令严明,將士用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营规、战法之后。”
说到此处,曾国藩眼中焕发出灼灼焕彩,说话的声量陡然提高:“然后便可施行其三,裂变扩充,以老带新,此为生发!
届时,可从此精锐老营中,选拔官长,乃至作战勇敢、熟悉营规的老兵,以其为骨干,派赴各地,仿照原营之一切章程,另行招募新勇,组建全新之营。
譬如,一营可裂变为三营,此三营之骨干皆出自老营,则其魂不变,其法如一。
新营练成,又可再次裂变。如此滚雪球般扩张,则一年之內,可得数营乃至十数营之兵,且號令、作风、战力皆与初创之营一脉相承,绝非乌合之眾!此乃练勇之根本法度!”
最后,曾国藩对他的想法做出了总结:“故此,国藩之愚策,便是:慎始——选朴实之民,练精悍之师;固本——予厚餉以养其志,严训以锻其骨;扩业——以旧营为种,裂变新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初始不求速效,但求根基牢固。一旦根基已成,枝叶繁茂便是水到渠成。不知石卿、儒斋,以为此法可行否”
张亮基听罢曾国藩那套精兵、厚餉、扩营的练勇方略,抚掌讚嘆之余,眉头却不由自主地锁紧了。
曾国藩的这套练勇方略,理论上固然可行,只是还有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要解决。
张亮基略一沉吟,问出了那个最关键、最现实、也最棘手的问题:“涤生兄高屋建瓴,此策確是靖乱安邦的根本之计,亮基佩服之至!然则……”
言及於此,张亮基的指尖轻轻敲击一旁的几案:“这『厚餉』二字,重若千钧。涤生所言勇餉需大幅优於绿营,此乃至理。
可现如今被粤西髮匪这么一折腾,湖南藩库早已是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