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有效统治(4 / 5)

加入书签

百余亩耕地,十九万汉阳县农民分到了土地。

当然,这个人口数据是不包含汉口的,汉口作为湖北第一商埠,其经济活动与汉阳县其他地区差別很大。

汉阳县相关工作的完成,汉阳县农会建立,昭示著彭刚的北殿告別了对汉阳县的粗疏统治,在汉阳县构建起了基层组织,得以对整个汉阳县实现有效统治,乃至是动员。

汉阳县成为继江夏县之后第二个王权政令下乡的县,北殿对汉阳县的统治不再局限於汉阳城以及境內的几个有驻军的主要津渡大镇。

“汉阳县的知县和四科主官,左先生可有推荐的人选”彭刚合上汉阳县籍册,问道。

既然汉阳县已经完成了相关工作,也是时候搭建汉阳县的行政班底,负责处理汉阳县的政务。

“这是左某草擬的汉阳县四科主官人选,请殿下过目裁定。”左宗棠从衣领中掏出一份名单递给彭刚,同时补充说道。

“至於汉阳县知县,王大雷两次相关工作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且为人沉稳,精通农政钱穀诸事,让他来当汉阳知县比较合適。”

左宗棠本想推荐他的大舅子担任汉阳县知县,不过左宗棠的好友郭崑燾担任了湖北首县的知县,汉阳这个次县的知县人选再任用和他有姻亲关係的人也不合適。

考虑再三,左宗棠还是推举了王大雷。

根据左宗棠对王大雷的观察,平心而论,王大雷除了没有正式的功名,王大雷在其他方面都要比他的三个舅子强。

王大雷给彭刚做了三年多的事,而他的三个舅子,不是埋首书斋就是长期在外游学。

落实到具体办差事,王大雷肯定做的要比他的三个舅子好。

这种情况下再举荐他的大舅子来当汉阳县知县,难免有荐人唯亲之嫌。

王大雷是跟隨彭刚的老人,彭刚筹备起义之前,王大雷便在紫荆山的大冲为彭刚打理大冲附近的產业,有经营之才,隨军转战期间襄助彭毅打理过圣库,也组织过老弱妇孺营伍的转移,也有管理经验。

虽然王大雷没有哪方面很突出的才能,但胜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均衡,什么都懂一些,会一些,没有明显的短板。

在北殿的老人中,王大雷是比较少见的高级知识分子,若非早年其族兄王大作霸占了王大雷的童生名额,现在说不定也能考取个生员功名。

彭刚对左宗棠举荐的这个汉阳县知县人员很满意。

彭刚低头扫了一眼左宗棠提供的汉阳县四科人选,四科主官,两个是左宗棠的学生,一个是王佺的学生,一个是彭刚的三期学员。

这些人都是在两次相关工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並无不妥之处。

“就依先生之见,回武昌之后,我让北殿承宣官起草任命文书。”彭刚收起左宗棠的名单,点点头说道。

“上个月就听说天京方面要北伐,东王是否已经定好了北伐的主帅和部队还有天京方面许诺我殿的西征钱粮,可有消息了”左宗棠问起天京方面的情况。

今年一月底,彭刚便已经收到了天京方面要北伐直捣幽燕的消息。

就目前对太平天国的大好局势,彭刚是支持太平军主力的北伐战略。

歷史上杨秀清、洪秀全的北伐战略方向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两人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希望以一支精锐部队快速奇袭京师的轻敌冒进战术。

以致林凤祥的北伐军与天京大本营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联繫通道,也没有安排后续部队梯次跟进北伐。林凤祥的两万西殿精锐,如同一把刺向清朝心臟的尖刀,刀尖锐不可挡,但刀柄后方却空无一物,后劲乏力。

在后勤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