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只恨财力不足(1 / 5)

加入书签

第325章 只恨财力不足

彭刚不紧不慢地说道:“只要法兰西愿意同我们在平等的前提下缔约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对于双方之间合法的经贸往来,我是持支持态度。”

说着,彭刚一伸手,身后的李汝昭议会,拿来一纸他亲自起草的条约草案。

彭刚僚佐之中无人会法语,就连彭刚本人也不会,这份条约草案完全是以中文写就。

好在夏朵神父和雷米口语虽然一般,但书面能力都还不错的,不依靠通事协助也能看清楚条约草案上的内容。

在这纸条约草案中,彭刚允许法兰西在武昌设立领事馆,领事馆场地由北殿划定提供指定用地,允许领事馆派驻人数不高于二十人的本国武官以及专职警卫负责领事馆的安保工作。

在双方互设领事馆或更高级别的驻外机构之前,领事馆按照本地土地租金市场价缴纳租金,双方互设驻外机构之后,可协商互相免除使馆用地土地租金。

法兰西传教士可在汉口租用土地建设教堂、学堂。

法兰西商民可在汉口自由经商,开设商馆。

双方正式递交国书,建立外交关系之日起,武昌方面给予法兰西进口商品四年免税的优惠条件。

有白纸黑字的条约为凭,不仅仅是口头承诺。

无论是夏多还是雷米都安心踏实了多少。

仅条约中的第一条,准允法兰西在武昌设立领事馆这一条,就已经超出了他们两人的预期。

说明较之清廷方面的官员对除了沙俄以外西洋国家外交事务的逃避态度。(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俄东正教传教团在京师东交民巷御河桥西建有俄罗斯馆,沙俄东正教传教团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宗教机构,但其职能并不仅限于宗教,还集传教、留学、汉学研究、翻译、搜集情报功能于一身。在1860年沙俄使馆未设立以前,东正教团的俄罗斯馆实际上承担着类似外交使节的任务。)

彭刚对西洋诸国的外交态度要更为积极主动。

武昌、汉口虽然只有一江之隔,但在武昌设领事馆还是汉口设领事馆完全是两码事。

毕竟一个是行政中心,一个是商业中心。

夏朵和雷米都是在华闯荡多年的老油条,清楚其中的差别。在这片土地上,行政中心的地位远远要高于商业中心。

以法兰西的驻沪领事馆为例,考虑到上海道台衙门设在上海县城。

法兰西最早是希望能在上海县城内设置领事馆,方便同上海道台建立直接高效的沟通渠道。

然而清廷在这方面的态度十分坚决,只许西洋诸国在租界内建设领事馆。

饶是后来上海道台换成了洋人们的好朋友吴健彰也不例外。

吴健彰虽然对洋人的要求有求必应,但从来不许洋人进入上海县城,就连见面地点不是选在租界就是上海城外。

彭刚准允法兰西商民在汉口自由经商,开设银行、商馆,还给了整整四年的法兰西进口商品免税的优惠条件。

利名洋行的雷米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利名洋行是在华资本最为雄厚法资洋行,这一条款对利名洋行极为有利。

虽说要放弃烟土业务,可雷米觉得如果和武昌方面的合法贸易能带来远高于烟土贸易带来的利益也不是不能接受,在物美价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烟土的挤压,以及近几年不知道从哪来冒出来的烟土的冲击之下。

利名洋行的烟土虽然还有利润,但已不如从前。

“殿下确实很有合作的诚意,回去之后,我会尽全力说服敏体尼,促成我们之间的合作。”夏多郑重地收起条约草案说道。

“我也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