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武昌不是广州(1 / 4)
第340章 武昌不是广州
清廷已失武汉三镇,荆州残破。
湖北巡抚崇伦,湖北帮办团练罗绕典,湖北提督鲍起豹等湖北新一届军政帮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重点经略襄阳。
襄阳已然成为了清廷湖北残地事实上的省垣所在。
至于荆州防务,无论是崇伦、罗绕典还是鲍起豹都不怎么上心。
倒不是说崇伦、罗绕典、鲍起豹都是蠢货,意识不到荆州的重要性,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湖北最为精锐的郧阳镇绿营兵早在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便被调入广西助剿“粤西上帝会会匪”,并于去年随着岳州城南大营、新墙河大营告破全军覆没,连郧阳镇总兵周凤岐都在岳州丢了性命。
稍后的武昌、荆州满城两场战役,鄂东南、江汉平原的绿营八旗主力尽没,湖北绿营、八旗由此元气大伤。
尤其是湖北的八旗兵,更是全军覆没,一兵一卒都没留下。
背靠鄂西北郧阳府这个优质兵源地,在襄阳练勇办团,已经是崇伦、罗绕典、鲍起豹等人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江陵城仅有从隔壁宜昌镇卫昌营调来的一个绿营,连同荆州本地征募的一千六百余团练驻守,又无坚固的城墙凭恃。
陆勤、谢斌的九千西征部队还未杀入将领城下,驻守江陵城的荆州团练便溃散逃回乡里。
卫昌营的绿营兵表现要稍好一些,见短毛西征大军势大,江陵城残破难守,乘船西遁,一路退守至宜昌府府城东湖。
占领了江陵城,陆勤、谢斌留下一个营驻守江陵,余下兵卒继续沿江西进,轻取长江沿岸之松滋、枝江、宜都三县县城,陈兵宜昌府府城东湖城下。
东湖城清初为夷陵州治,顺治五年因满洲鞑虏避讳夷字改为彝陵州,雍正十三年升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沿用至今。
宜昌府治为东湖县附郭,清时东湖城的位置,位于后世宜昌市西陵区内,领二州五县。
鄂西南开发程度较低,鄂西南的城池同湖北省其他地区的城池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小。
东湖城虽为府城,但城区面积仅有0.56平方公里。
宜昌知府聂光銮和宜昌镇总兵张得生唯二值得庆幸的便是东湖城城垣完好,且守城的兵力还算充足。
东湖城本就有宜昌镇中营,右营两营大几百号绿营兵驻守,加上从江陵城撤回宜昌的卫昌营,宜昌府城东湖聚集了一千三四百绿营兵。
算上宜昌知府聂光銮拼凑出的近两千团练、民壮,东湖城里的兵勇不算少,满打满算也有三千来人。
比起残破的江陵城,东湖城还是能守上一守的。
经过佯攻,确定了无法像攻克其他城垣一样,速克宜昌府府城东湖后。
陆勤、谢斌经过合计,准备采取穴地攻城之法,挖掘地道,爆破东湖城城墙之后攻城。
历经半月,终于爆破了南藩门附近的一段城墙,西征将士在炮火的掩护下自南藩门附近攻入东湖城,宜昌知府聂光銮和宜昌镇总兵张得生一个战死,一个自尽。
陆勤、谢斌的西征大军成功占领了宜昌府治东湖,为此次西征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西征大胜,北王彭回师凯旋的消息早已传遍了北殿核心统治区武汉三镇。
武汉三镇的城郭、码头、街巷,早已被涌动的人潮与喧天的声浪填满。
浩渺的长江江面之上,最先映入武汉三镇百姓眼帘的是那几艘威武雄壮的蒸汽明轮船,巨大的明轮轧轧作响,犁开万顷碧波,桅杆上高悬的北王大旗迎着江风猎猎狂舞。
见多了蒸汽明轮船,现在武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