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我们打开了内地市场!(4 / 4)

加入书签

阿礼国道德标准之低,厚颜无耻之程度令郭崑焘大开眼界。

郭崑焘想不到在这种情况下,阿礼国居然还能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慷慨的大善人。

郭崑焘不敢擅自做主,向彭刚请示是否接受这样的结果,如果不接受,他可以再和阿礼国谈。

彭刚清楚以自己当前的实力想让英国佬以官方的名义支付赔偿金极为困难。

这已经是当前他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即使是阿礼国以他私人名义支付的“善款”,那也是实实在在的三千七百五十两库平银。

再者,这笔钱是善款还是赔偿款,不取决于阿礼国的一厢情愿,而取决于武汉三镇民众之口。

没有人会蠢到相信洋人领事大发善心,三千七百五十两库平银说给就给。

移交了三个肇事的印度马德拉斯殖民地土兵,阿礼国迫不及待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条约草案同彭刚商定通商条约,在武昌设立领事馆诸事。

由于此前双方已有过数月的接洽,对彼此的底线都有心理预期。

《汉口通商章程》与《武昌设立大英领事馆协定》两纸平等条约很快得以签订。

签订条约,如释重负的阿礼国笑逐颜开地亲自拎着装着两份条约的公文包前往汉阳门码头。

以三个印度马德拉斯殖民地士兵和他个人三千七百五十两库平银的代价,换来了大英帝国梦寐以求的内陆市场门户——汉口正式对英商开放,允许英商在此居住、贸易、设立货栈,并可在武昌建立常设领事馆,这是重大的突破。

尽管在鸦片贸易上他遭遇了彻底的失败,但在正当贸易领域,阿礼国自认为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阿礼国步履轻快地登上百合号上的甲板,使团代表、商团成员以及军官们早已等候在此,注视着阿礼国。

阿礼国正了正领结,走到主桅杆下,清了清嗓子,向众人扬起刚刚签订的两份条约副本,昭示此次外交胜利。

“先生们,请看我手中条约,就在今天,我们为大英帝国的商业,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我们打开了广阔的中国内陆市场,并且将很快赢得这片市场。”

尽管1842年《江宁条》签订之后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但英吉利对华工业品出口增长缓慢,在烟土贸易的加持下,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才勉强做到贸易平衡。

但其中沿途贸易顺差超过五百万英镑,也即是说对华贸易的利润基本上都被烟土贩子给赚了去。

除了烟土贩子,英吉利其他商业团体,比如纺织商团,并未从五口开埠中获得太大的利益,他们也希望中国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能像消化烟土一样消化他们的纺织品。

他们对五口开埠的现状并不满,认为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开埠口岸仅限沿海,英吉利商品难以深入内陆。迫切地希望打开长江流域,甚至是华北的市场。

不管怎么说,阿礼国使团此行确实完成了打开长江流域腹地市场的任务,是一件十分值得庆祝的事情。

使团代表、商团成员以及舰船军官们亦为此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外交胜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