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君祸我,我亦祸君(4 / 5)
”
说到这里,袁甲三忍不住摇了摇头,见李鸿章和赵畇都望过来,便索性把话挑明说道:“此番我等追随于吕部堂办团练,福祸难料啊。
吕部堂此人,说他是个忠臣,或许不假,一心报效皇恩。然则吕部堂的性情,以愚兄之浅见,颇有几分袁本初之风,干大事而惜身,眼中只有眼前小利。”
“哦袁兄何出此言”赵畇饶有兴致地问道。
袁甲三顿了顿,继续说道:“吕部堂平日议论风发,似有壮志,一旦事到临头,瞻前顾后,惜身自保之念重于进取之心。
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帐下谋士如云,却难以尽其所长。吕部堂器量未必恢弘,眼界却稍显狭窄,非是能驾驭非常之局、容得非常之才的之人。我等此去,若想真正有所作为,只怕这位上官,非但不是助力,反可能成为掣肘。”
袁甲三有意练团,不过吕贤基一来没现成的兵,二来没什么本事,袁甲三不是很愿意在吕贤基手底下练团。
赵畇听罢不由失笑,带着几分文人的刻薄调侃道:“午桥(袁甲三之字)此喻倒也有趣。不过袁本初在当年在董卓乱政之时,尚敢引佩剑长揖而出,慨言吾剑未尝不利。这份胆气,怕是吕老大人拍马也难以企及。
且袁绍官渡虽败,毕竟也曾是横大河之北,与曹操一争短长的枭雄豪杰。吕部堂怕是连这等与强敌争锋的本事和心气都欠奉。”
袁绍至少也是外宽内忌,尚有外宽这一优点,吕贤基可没有。
虽说吕贤基南归安徽练团,乃李鸿章从中推波助澜,结果合了李鸿章之意。
可一个堂堂正二品大员被李鸿章一个七品协修牵着走,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况且吕贤基的奏折,是吕贤基主动要求李鸿章给他当笔杆子写的,李鸿章也不负吕贤基厚望,成功地让吕贤基引起了咸丰的注意,并且委以重任。
尽管这份重任不是吕贤基想要的,不过李鸿章总归是完成了吕贤基托付的他事情。
吕贤基一个堂堂正二品大员,在事后竟说出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之语。
眼界和格局确实太小了,不像是能干大事的料。
李鸿章苦涩一笑,说道:“二位兄长所言,洞若观火,句句在理。然则当此之时,你我兄弟三人,有挑三拣四、择主而事的余地么”
这一问,如同重锤,敲在袁、赵二人心上。
以他们三家的家底和人脉关系,在老家确实能横着走,不过在官员多如牛毛的京城,屁都算不上,哪有没有挑三拣四,择主而事的余地。
“京城虽好,于我辈而言,不过是锦绣牢笼。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只有先得了练安徽团练的名分才是第一要务!”李鸿章看了袁甲三、赵畇一眼,继续说道。
“有了这层官身,有了皇上授予的办团之权,我们方能名正言顺地回乡,招募乡勇,筹措粮饷,联络士绅豪杰,扎下根基,至于上官如何,事在人为。关键在于,我们手中究竟能掌握多少实实在在的团练。”
袁甲三深以为然:“少荃此言,方是正论!乱世之中,除了实实在在的兵权,其他都是虚的。什么上官掣肘,什么前程风险,有了兵,有了自己的队伍,说话底气才能足,走路腰杆子才能硬。”
李鸿章缓缓点头了点头,说道:“不错。势成骑虎,唯有向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南下,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趁着长毛忙于北窜南下,有赛中堂他们在江西牵制长毛,安徽的防务压力没那么重,先把安徽团练的架子给搭起来。”
不数日,在应邀见了肃顺之后,李鸿章、袁甲三、赵畇三人便随吕贤基作为第二批团练大臣沿尚且通畅,能抵达苏北的运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