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中华秋海棠叶(1 / 3)

加入书签

    彭三五生于崇祯元年三月初五,家住陕西的一个山沟沟里,不知走了多大的狗屎运,居然活着长大了。

    而且在十七岁爹妈饿死了,自己也快要饿死的当口,当时还不是皇帝的皇帝一统秦岭淮河以北,他又靠着救济粮活了下来。

    但活是活着了,这几年年成不行,靠着种地外加朝廷救济也只能吃饱穿暖,想娶媳妇是万万不能的,家里那间茅草房都修不起。

    于是在华夏元年,皇帝招募30岁以下平民实边的时候,20岁的彭三五果断就报名了。

    实在是条件太好了:出发的时候就能按人头领到30元安家费,到地方后政府负责给每户修建3间青砖大瓦房,免农税10年。

    而且据小道消息说,单身汉去了还能发媳妇。

    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反正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是不发媳妇,去了也能比现在过得好,彭三五不认为哪里的土地会比脚下的黄土疙瘩还不养人。

    于是六月份的炎炎夏日,第一次见到大城市的彭三五,与其他汇集到西安的移民一起,坐上了第一次见到的火车,一路向西。

    火车能把他们送到酒泉,剩下的就得靠马车或者步行。

    骑兵第二师已经先行出动,这次要把后金驱赶过帕米尔高原,让他们在西域安稳休整了三年多,也该动一动了。

    彭三五等移民开拔的时候,江西也有一帮人踏上了背井离乡之路。

    张洪成是当代天师张显庸的孙辈,接受皇帝的命令,带着一帮师兄弟前往西域传教。

    何雨柱对本土宗教还是高抬了一手,没有在度牒、道观等方面限制、打压。

    只要求他们修改教义,注重个人的修行,淡化对虚无缥缈神灵的供奉,同时配合国家的文化战略,不断向外输出。

    大明本来就有道官制度,主要是以前的皇帝重视祭祀、信仰神灵,需要道官、僧官这些专业人士,“僧、道各归其轨,暗助王纲。”

    道官由诸山宫观提点、两京神乐观和道录司体系组成,道士对于做官并不陌生,可能有人还很热衷。

    以前的道官的选任途径有征辟、举荐、传奉、考选、捐纳、世袭等方式。

    何雨柱不喜欢神神叨叨那一套,上台后就废除了僧官、道官制度,连佛教和其它教派都受到极大打压,但仍然允许天师府世袭,现在道教能有一线生机,他们当然很乐意配合皇帝的旨意。

    老话说了嘛,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枪杆子里出政权,大炮抵门的时候,大家还是很识时务的。

    不光是天师府要出人,其他武当、茅山等等都要出人出力的。

    皇太极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