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船被炸了(1 / 3)
阿美发起对华全面禁运后,对香江影响还是很大的,他们不光禁止战略物资进入内地,也发动盟友不买内地出口的东西,内地的出口受限,香江的转口贸易交易量急速下滑。
商业萎缩就会导致失业增加,无所事事的青壮聚集会导致治安状况飞速变差。
别说现在税收减少的情况下,就是经济好的时候,港英府也不愿意把钱过多用于治安、民生等方面。
所以绅士老爷们决定把商人的钱调动起来,大幅降低工业用地的租金,吸引大家都去办厂,办了厂就会招工、交税,一举多得呀。
在这种情况下,严振声决定让手下人都去开厂。
要知道,无论古今中外,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见到别人做什么挣钱了,就一拥而上跟着做。
60年代的时候,香江有上万家纺纱厂,上千家塑料花厂。
租个几十上百平米的厂房,雇几个工人,花几千上万港纸买点机器,就可以办一个厂,真的很简单。
这一世有严振声提前布局塑料花产业,这个东西比平行时空更早在西方流行起来,香江这边也就更早兴起办塑料花厂的热潮。
他在上下班的路上特意观察了,那个叫长江的塑料厂已经出现了,还是在筲箕湾。
这个行业市场很大,但又不是个长虹行业,生命期也就十来年,以后西方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就会抛弃塑料花,这个行业就会萎缩,往其它不发达的地区开拓市场并进入价格战厮杀阶段。
严振声之前办这个厂就只是一时兴起,想截个胡而已。如果把规模搞得太大,以后还要面临转型问题,麻烦。
既然这个市场容得下几千家同行,那么让自己手下去占几十个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让他们赚一波快钱,打造更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也更符合他的利益。
刚好第二批的工业大厦建好了,严振声把手下召集起来,让他们每家出一个人,在工业大厦里租几间房子,买机器,招人,把厂子办起来。
这个讲究多子多福的时代,每家都至少三四个孩子,随便安排一个就行。
刚好星海握有最大的订单,有最全的产品库,几乎是能制定标准的行业龙头,培养几十个小弟,还能保持话语权。
在香江莫名其妙就损失一个特工和一支行动队,阿弯那边当然是不干的,后续又往香江派了两次人手,都被严振声秘密收走了。
这后两次来到香江的人根本得不到14K的配合,都是习惯了当老大的人,谁也不想头上再多出个老大,更不想原本放在床头柜的匕首插到头上去。
严振声跟阿弯斗法两次,直到半岛上的阿美被逼上了版门店的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