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群情激愤(1 / 2)

加入书签

背后经历了一番什么样的遭遇不便多说,但肯定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了。

对于群众而言,吃瓜群众们可不认识什么汪海峰,也不清楚名单上公示的研究成果都有什么用。

带着较强的目的性看完后,只好像发现自己熟悉的人名好像没在上面。

于是,网络上一下子就炸锅了。

舆情沸反盈天,几乎是一面倒的质疑与不解。

围脖瞬间瘫痪。

诺奖的余晖尚还未散尽,国内院士增选的结果便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关注陆时羡的人头上。

落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搭配着那份正式公布的名单,在网络上炸开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

前一秒还是“国人之光”、“史上最年轻诺奖得主有望再创纪录”,下一秒就成了无数问号和惊叹号的靶心。

热门话题#诺奖配不上院士#下,一条评论被顶到榜首:\"能拿诺奖,却两度落选华国院士?\"配图是陆时羡在斯德哥尔摩接过金灿灿的奖章证书照片。

在这

不到半个小时,已经累计到了五千多条,甚至还有继续飞速增长的趋势。

“开玩笑吧?陆时羡又落选了?他做的成果不够硬?”

“诺奖都拿到了,却评不上一个院士?我们的院士评选标准难道比诺贝尔奖还高?”

“黑幕!绝对有黑幕!是不是因为他太年轻,动了谁的奶酪?”

“论资排辈到这种地步了?心寒!”

\"如果诺奖得主都不够格,我们这些发几篇ScI就沾沾自喜的人算什么?\"

当然,如果在其中仔细寻找,也能找到不少赞同的观点。

\"院士评选需要综合考量资历、贡献与学术道德,不能因诺奖就开绿灯。\"

\"增选章程规定需10年以上正高职称,而陆时羡破格晋升教授仅5年,严格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说一句,陆时羡现在才多少岁,有的是机会,迟早能评上的,何必急于一时,不如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

甚至连国外的媒体都开始纷纷报道这个事件。

其中最有名的是,《时代》杂志官网头条:\"huaguo's Nobel ner fails to bee acadei\"(华国诺奖得主落选院士),并在文中暗指:\"或许在华国的评价体系里,国际认可远不如国内标准重要。\"

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首被牢牢占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眨眼间突破十亿。

就在这时,一封措辞犀利、直指核心的公开信被某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技大V抛了出来——《三问院士评选:是否存在论资排辈?海外成果是否低人一等?投票权是否沦为小圈子游戏?》。

这封信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将舆论引爆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众的怒火与困惑找到了集中的宣泄口,要求官方回应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与网络世界的喧嚣形成荒诞对比的,是传统媒体的集体缄默。

权威报纸、电视台对此事的报道寥寥无几,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惜字如金,仿佛那铺天盖地的质疑存在于另一个维度的空间。

而处于风暴正中心的陆时羡,却仿佛人间蒸发。

记者们掘地三尺,也没能挖出他的行踪。他没有对外发表任何声明,没有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只言片语,更没有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

直到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在深夜离开实验室时,“无意间”用手机捕捉到了一个画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