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西域收入囊中(2 / 3)

加入书签

不太高兴,一通甜言蜜语才把人哄好。

    接下来的目标,已然锁定,高句丽。

    整个半岛,李恪誓要将其纳入囊中,不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完成的。

    近期征战连连,民力确有不支,需要休整一番。

    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说。

    他将在半岛修建港口,将东北与江南紧密相连。

    到时,半岛便是大唐囊中之物,插翅难飞!

    水泥在手,修路不是难题,大唐铁蹄所至,道路必将通达!

    至于其他,他自胸有成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毕竟,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没必要急于一时。

    李恪休息片刻后,开始处理奏折。

    那群高官,他一个没动,倒是让大臣们暗暗松了口气。

    他们最怕的就是李恪一上台,就疯狂提拔自己的人。

    如今战事消停了不少,就西北那边还在小打小闹,清理清理草原上的跳梁小丑,用的兵力几乎是九牛一毛。

    李恪渴望迅速平定大唐边疆各国。

    但他清楚,只有经过三年耕作,才能积累一年的储备,而且前提是没有天灾。

    因此,他急于将凉城的良种推广到全国种植,以增加朝廷的粮食储备。

    对于未来几年边疆的威胁,李恪决定让士兵带着部分粮食,实行以战养战策略,尽量减少对朝廷资源的依赖。

    大唐疆域辽阔,耕地众多。

    如果李恪能暂停对外征战,专注农耕几年,收益将远超连续征战带来的成果。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战争补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游牧民族补给相对容易,因为他们可以一路掠夺。

    而农耕民族北伐则面临补给难题,毕竟草原上缺乏粮食。

    因此,农耕民族的补给线会不断延长,粮草供应变得相当困难。

    总之,游牧民族作战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胜利则收益极高。

    而农耕民族作战,即便胜利,所获战利品也微乎其微。

    李恪觉得一般大臣的看法并不全面。

    他认为草原是天然的资源库,遍布牧场,有大量的牛羊。

    中原地区急需耕牛,如果能从草原引进,将对中原带来极大的益处。

    羊毛是好东西,冬季保暖衣物的必需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