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治肝先实脾(3 / 4)
吸收不到,好多肝病患者最后去世时都是瘦成“骷颅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深了,实脾土就是让脾土很旺,让脾土很旺时,脾土就会制肾水,制肾水的目的是旺心火,因为肾水克心火,心火一旦因为肾水被过度制约而旺起来,就会制肺金,心火克肺金嘛,肺金一旦被压制住,就会给肝木自我治愈的时间,因为肺金克肝木,肺金没有能力制约肝木了,肝木当然有自我治愈的时机。这种解释是最完本的,也是真正在“肝癌晚期”时能放手一搏的切入点。
现代医学有种说法,说是癌细胞在超过43度以上的温度中持续一小时就会被杀灭,我们上述“治肝实脾”的原理跟这种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我们实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心火旺起来,心火旺则身体“内环境”的温度自然就高了。
同理,我们现在假设一下治肾水要怎么办?治肾水的目的是给肾水留够自我治愈的时机,那么哪个脏能制肾水呢?当然是脾土,我们要想让脾土不过分制肾水,那么我们当旺肝木,因为肝木克脾土嘛,如何能旺肝木呢?就是要压制肺金,如何压制肺金,就是要旺心火,所以说“治肾当旺心火”。其他的脏以此类推。
这种解释不是我说的啊,是仲景先师说的,原文就是“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这段话解释完后,我们再解释一句话“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的脾旺的时机,什么时候是脾旺的时机?我们现在有种中医理论强将四季分为五季,这五季是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的五脏是肝、脾、心、肺、肾。我对这种解释不认同,这样解释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之义。
我认为真正的解释,也是我师父教我的是脾旺的时机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节气的前九天和后九天,前后是十八天(不含节气本天),四个节气合起来就是七十二天,五脏各旺七十二天,合起来就是三百六十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五脏合起旺三百六十天,那剩下的五天去哪了?这五天是立春立夏等四个节气对应的四天,以及另外的一天,这另外的一天是因人而异的,得用生辰八字相推,这一天在真正临床治病中不是很重要,只要抓住“四立季节”就可以了。(但如果推算死亡时间,这一天就很重要,但医者毕竟是行治病救人之事,要追求病人活下去,不能去搞病人哪天死的这种勾当。)
好了,理论整了一大堆,至于在临床中如何用药呢?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用药材的“酸苦甘辛咸”五味相对应即可,补肝木就用酸味药、旺火就用焦苦味的药、实脾土就用甘味的药、强肺金就用辛味的药、坚肾水就用咸味的药,这是药材的“味”,反之虚肝木就用辛味的药(金克木),制心火就用咸味的药,虚脾土就用酸味的药……。
写到这里,我大概将这理论写完了,在用药方面估计写的有点笼统,其实用药就是这么笼统,因为真正的中药讲究的是“性、味、归经”,最重要的是“性”,其次是“味”,再其次是“归经”。在上文书中我写任何处方时,都是在强调药物的寒热,也就是在强调药物的“性”,因为这是根本,热证用寒药,寒证用热药是绝对绝对要突破的一个点,这个点要是突破不来,那中医就不要学了。
刚才我写的是药物的“味”,药物的“味”是在“性”的基础上做的衍生,也是从阴阳学说衍生到五行学说上了,搞懂了药材的“性”,再懂了药材的“味”,基本上在药材方面已经算是能出师了,如果将“性”和“味”叠加在一起,“性”中有“味”,“味”中有“性”,那可以算作是个合格的医生了,再如果搞懂了“归经”,将“性”“味”“归经”叠加在一起,那就是高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