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天变不足畏(2 / 2)

加入书签

然可以影响朝局。

这次生员罢考,明显就是这些世家煽动起来的。

因此骆诚国看到司马匡的信函之后,心里就明白了什么。同时也为这位同僚感到惋惜。

他原本不打算回信的。

毕竟已经年过半百。骆诚国早不是三十多年前,那个在殿试上差点与人打起来的热血少年。

于是他在书房里缓缓的走动了一会儿,心平气和的回到了桌前,慢慢的开始研墨。

略一思索,他便给司马匡写了一封回信。

大意为:

谨拜司马兄。弟,诚国。

兄所言洋务之事,愚早有浅言。我大肃地狭民稠,开荒造田乃是正途。

圣人云:“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是否可以认为,先古圣贤早就看到了海洋之广大,前程之似锦?愚以为是。毕竟圣贤就是圣贤,圣贤是不会欺骗我们这些普通人的。

而稼穑维艰,尚需一年才得成熟,垦田之劳,一代方见成效!愚闻前方军民大灾之难,尚不因天变而畏,官吏以身示行,老幼携力同心;愚窃以为,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业,何言有辱圣德之说?

愚自入朝以来,每常受公指教。私下以为与公游处相好之时日渐久,然每次议事多有不合。皆因所奉行之理念不同。想到皇上对臣寄予厚望,在朝堂议事之时不宜鲁莽,因此一直想契机详细道明原由,希望明公见谅。

儒家历来所争论,尤其在于名节与实际是否相符。若相符,则会取得天下之理。公一直见教的,无非认为洋务衙门侵夺了官员之职权,惹是生非;征敛民利,拒绝纳谏。以至于招致天下人的埋怨和毁谤。

愚却以为,自己是受命于人主,在朝堂上公开阐述洋务之利弊,而后正式成立衙门去执行,并没有侵夺任何官员之权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