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改革不顺(2 / 3)
势在必行的,而且我记得昨天厂长也说了今天讨论的是具体方案问题。改不改改革昨天已经讨论过了。至于孟科长说的钱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厂里那三辆还能开动的运货卡车抵押给银行,先贷出启动资金,设备可以先付一部分定金,等新产品问世,打开销路,很快就能回笼资金还贷。”
“小张啊,”林建国拖长声调,语气里满是刺骨的嘲讽,“我理解你急着想证明自己研究的那个什么活络丸。但就为了你一个人的项目,要让全厂背上贷款?万一生产线上了,产品卖不出去呢?到时候贷款还不上,设备成了废铁,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周国栋立刻跟上,附议:“就是,你一个小小副科长,懂什么。”
张立坤直视林建国,声音因压抑的愤怒而微微发颤:“林厂长,我张立坤对天发誓,没有半点私心,上个月我跑了上海、广东十几个药厂,亲眼看到人家靠着新设备、新产品,产值翻了几番。”
随后,他转向在座的每一个人,声音越来越洪亮,“承包制是大势所趋,丸剂生产线是我们最后的机会,难道真要等到厂子倒闭,几百人上街讨饭那天,才来后悔吗?向前不是死路,而是活路,搞不好马上我们工资就能发下来了,甚至年底还有双倍的奖金。”
张立坤的话狠狠砸在每个人心上,他确实说对了大家最大的痛,发工资,发奖金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环视四周,看到有人低头沉思,有人欲言又止,而林建国的脸色已阴沉下来。
林建国猛地拍案而起,少见的发脾气,大声喝道:“你一个技术员,懂什么经营?那些所谓的‘先进经验’,放在清江能行得通吗?”他转向陈树荣,“国涛书记,我认为无论是承包制还是引进新设备,你都要三思呀。”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树荣身上。陈树荣缓缓抬起头,眼睛扫过每一张脸,有焦虑的,有反对的,更有期待的。此刻他想起仓库里堆积如山、开始返潮发霉的原料和成品,想起半年前财务科长递来的现金流水单,想起老传达室王伯殷切的询问。
他掐灭了早已熄灭的烟蒂,缓缓地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烟雾中显得有些疲惫,但腰杆却挺得笔直,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立坤的方案,可行。”
“老孟,你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市场是认老牌子,但老牌子也得有新东西。光靠啃老本,啃得动吗?”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供销科科长,“从明天开始,张立坤调到供销科任供销科副科长,协助孟潭清做好设备引进以及打开销路的工作。”
这个决定让现场的其他人瞬间就坐不住了。林建国心有不服,人事调动哪里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且他还是主管人事,这事情没经过他就直接在会上说,明显是不信任他。但表面上还是尽量和气地笑着对陈树荣说:“国涛书记,这是不是不太合规。“
林建国刚想说话,陈树荣便挥手示意,语气沉重而坚定:“老林,你的担心我懂,怕摔跤很正常。可我们现在不是站在平地上,我们是站在悬崖边上,前面就是死路一条,自己不主动转弯迈出这一步,就是等着被人推下悬崖。”
“三辆卡车,抵押给银行。立刻着手引进丸剂生产线!”陈树荣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责任,我陈树荣一力承担,散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