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寻找机会(2 / 4)
好,塞进西装的内兜里。明明是自己亲手推开的人,他又能怎么怪她的绝情呢。现在他和李青山一起做了点生意,还算不错,赚了点钱,他只是不想她一个女孩子在学校过得那么苦,她曾是天之骄女,从未受过什么苦,现在父母突然离世,断了所有经济来源,她该如何是好?
李青山看出了肖克明的担忧,说道:“哦,对了,这钱,要不给守正,那小子的钱,搞不好陈薇会要。”
肖克明像是被点醒了一样,立刻去找袁守正,但袁守正却带来了同样的噩耗。
“我也给她寄过一次钱,也被退回来了。”
袁守正也是同样愧疚,李蕙兰妈妈的死,让他想要承担陈薇的所有费用,但是陈薇同样没有给他机会。三个男人就这样坐在阁皂山下,那个曾经他们一起爬山的地方,暗自神伤。
一晃时间来到了1992年。这期间,陈薇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肖克明的汇票,一次比一次多,她都退回去了,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给陈薇写过一封信。倒是袁守正会时常跟她有通信往来,刚开始他会提到肖克明,但是被陈薇言辞不要提他才没说了。袁守正便没再提过,他会把厂里发生的事情告诉陈薇。
林建国接受厂子之后,前面虽然关闭了丸剂车间,但是没撑多久,原来产品单一,生产落后的问题一样凸显,本来也就是在,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说要转型,丸剂车间就这么又开始运转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厂子也算是慢慢好了一些。
大学这几年,除了跟袁守正还有书信往来外,陈薇从来没回去过。校园里的梧桐树抽出了新芽,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在为毕业后的去向忙碌奔波:托关系、跑分配、参加各种招聘会。
陈薇依旧是独来独往,优异的成绩和沉静坚韧的性格,让她赢得了系里老师的青睐。不久前,一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降临到了她头上,被系里推荐到本省知名的国企——江中制药厂实习,而江中制药厂也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消息传开,不少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谁都清楚,这几乎意味着半只脚迈进了江中制药厂的门槛。能在这样一个效益好、待遇优的大型国企站稳脚跟,在1992年这个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但仍以“铁饭碗”为荣的时代,无疑是一条极好的出路。
然而,陈薇接受这个推荐,却怀揣着与旁人截然不同的心思。
陈薇这几年都在分析父亲推行的改革之路,他在一片反对声中推行的“承包制”,试图大刀阔斧地改革,最终却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在一片污蔑与构陷中黯然离场,郁郁而终。
而江中制药厂作为省内改革的排头兵,早在80年代末就率先实行了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是省内国企改革的典型。
“改革”“承包制”这些词汇曾经在陈薇面前是不敢提,也不想提的词汇,因为就是它才让她家庭破碎,她曾经把它当做“毒瘤”,但她慢慢发现这些词语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经济脉搏之一。从江中制药厂的例子中,让陈薇看到这些词汇可以是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也可以是真正能人施展抱负的舞台。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它的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