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年月日的故事2(1 / 4)

加入书签

高建继续他的杜撰。

“人们渐渐地现,以星位定春夏秋冬其实并不准确。

大概3oo年后,星空就出现了4度左右的偏差。

644o年后,就会整整相差一个季节。

因此,以星位定节气的办法只能在短期适用,时间长了误差会越来越大,需要不断地修正。

“测量昼夜的长短是件非常辛苦和事情,每天都需要在天不亮的时候起床。

昼夜的分界线也很模糊,测量时间的工具也很简陋,得到准确的值很不容易。

远不如测量长度来的容易。

“在院子的中央立了一根八尺的杆,历官的子孙们观察它的影子,年复一年。

“就在春天的某一日,日出与日落的时候,影子正好成了一条直线。

在秋天的某一日,日出与日落的时候,影子也正好成了一条直线。

算一算,这两个日子正好相差半年。

这是分开寒暑的中界线。

所以一个叫春分,一个叫秋分。

各向前反推八分之一年,就是春和秋的。

“就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时影子达到最长,那天的夜晚最漫长。

就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时影子达到最短,那天的夜晚也最短。

最就是极,极就是至,所以一个叫冬至,一个叫夏至。

各向前反推八分之一年,就是冬和夏的。

“冬至和夏至,恰好在春分和秋分的中间。

确定了一个,就确定了其余的三个。

确定影子在一条直线上比较难,确定影子的长度相对较要简单,尤其是影子较长时误差较小。

因此,寻找冬至日就成了确定节气的关键。

“日影法来得准确又简单,测量的工具叫圭臬。

奉为圭臬,说的就是测量的标准。

前有祖冲之制圭表,后有郭守敬制景符,其精准度已不输今天。

“季的间距还是有点大,历官们增加了新玩法,他们把一个季又等分了六分,奇数位称为节气,偶数位称为中气。

小数的部分依日结取整。

这样用来指导农时就更精确了。

这样一年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15或16天。

这个叫做平气法。

每个节气又被分成3个候,一个候为5天或6天。

从此就有了气候的概念。

“尧以来,以节气为准的太阳历和以月亮为准的太阴历并存。

虽有闰月的设置,阴历的月份和阳历节气并没有很好的同步,并不准确。

“文字已经展得很成熟了,许多史事都有了记录。

但是就是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知道是武王伐纣后麦子又熟了几回,时间只能某某王几年孟春。

那堆绳子里记录的都是时段,却没有时刻。

一年一度的庆祝和祭祀就安排在丰收的时节。

从舜开始,就不断地调整月份以合四时。

就是无法避免混乱。

“到了夏朝的时候,天下大统,天子命历官修定历法,史称夏历。

后经历代修正完善,成为我们今天的农历。

华夏的历史上出现过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史称古六历。

“到底哪一天算是一个年的开始,没有人知道。

夏王就规定,春为岁,春天的第一个月,就是正月,正月初一就是一年的开始!

这,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天子的命令。

“岁本来是以木星的周期(1186年)变化来定的,其十二分之一大约为一年。

后来的岁虽然还叫岁,但是已和木星的周期无关,而是按阳历的节气来定,岁和年的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