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年月日的故事2(3 / 4)
纷从全国各地来到京师长安。
“来到长安之后,二十多位天文学家以及朝中历官就改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辩,提出了十八种不同的方案。
通过实际的天象观测鉴定之后,汉武帝识金明裁,认为落下闳与邓平、唐都合作的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要好于其他十七种。
元封七年(公元前1o4年)公布正式实行,并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太初历》诞生。
“为了将夏正月重新调整到春天,《太初历》在太初元年先空置了三个月,纳入了周历最后的冬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这相当于一口气补闰了三个月,把近两千年中夏阴历闰月成岁所损失的时间都找补了回来,终于把夏正月重新拉回到了春天,岁又回到了春一月。
纪年也不需要再重编,只是太初元年那一年特别地长,它有十五个月,两个冬至日。
出现了前十月、前十一月和前十二月。
从此以后,春节才真正地是春天的节日,一直保持到今天。
“为了消除旧夏历的误差,《太初历》编制者们又制造仪器,进行实测、计算,规定一年等于36525o2日,一月等于29日。
并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来调整时差。
如果这两个数是准确的话,那么按19年7闰的置闰法,一个甲子误差只有ooo5天。
但是根据今天的实测结果,一个甲子的误差大概有o5天。
“《太初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
它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历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使月和年的变化基本同步,奠定了华夏春节的基础,惠及千秋万代。”
“《太初历》以实测历元为历算的起始点,定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夜半为历元,其实测精度比较高,与理论值之差仅o24日。
“《太初历》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成帝未年,由刘歆重编后改称《三统历谱》。
前后历时一百八十八年。
“《三统历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着作。
它的内容有造历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
还有基本恒星的距离,可以说含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闰月成岁的误差,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了更为精确的置闰法则。
即:391年144闰,这样,岁的平均长度和年的差距越来越小。
“最后说明一点。
年的长度就是365或366日,相差最多一天。
而岁的长度则相差很大。
无闰月的那些岁,一年大概有354天,有闰月的那些岁大概有384天。
在连续391个岁中,有144个岁是384天,有247个岁是354天。
因此,我们每年过春节经常会在不同的节气,但是总体上以立春为中心摆动。
岁的多年平均值应该和年的多年平均值基本相等。
这就是阴阳合历。
阳历的节气指导农时,所以又叫农历。
阴历的岁采用的是夏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夏历。”
高建结束了他的故事,李二狗、周洁、韩刚听得入了迷。
二狗从故事的世界里回到了现实,他不由地为高建的故事鼓掌,周洁和韩刚也一同鼓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