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3 / 5)
了姑娘去。”黛玉见她说得在理,倒也就罢了。
孙姨娘进来向黛玉请了安,月梅带着丫头们向她又行了礼。奉上茶来,孙姨娘落了半座,向黛玉道明来意,却是因着晚间有宴,特来瞧瞧黛玉身上可好,又叮嘱了晚间风大,让雪雁多备两件衣裳。月梅、雪雁等大丫头都听了,齐声应着。黛玉倒被弄得有些哭笑不得,也就是在自家坐个席儿,就紧张成这样,这要是父亲真要她去贾府。孙姨娘会不会将这个家打个包儿,一股脑儿地让她带去?
想到此,黛玉却有个想法要说与孙姨娘:“烟霞姨娘,我想着一事:平日里,父亲若有事要理,倒也罢了,若无事时,我只怕他如昨日般,独自思念母亲,愁坏了身子。且听姨娘说起,父亲这般,已不止一日了,让我更加忧心。是以我想,我若能在父亲闲时,与他相伴,也能稍稍解他哀思。此事我早间与父亲说起,父亲也是同意的。只是若要把握好时辰,却还要姨娘帮忙一二。”黛玉原本想让王嬷嬷去打听父亲的日程。不过一来这是件长久的事,由王嬷嬷天天去找小厮们打探,终是不妥;二来这府里大事小情的,本就由管家姨娘烟霞理着,每日要几个小厮禀报下父亲的行踪,都不算多加了个事儿。三来烟霞是当家的,待自己又十成十的好,自己何苦另用一套丫头们,驳了她的面子,凉了她的心。
作者有话要说:
yy红楼:
(1)浅析原型黛玉悲剧的必然性(一)
其一者,林黛玉,公候之独女,父母爱如珍宝。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女儿,没有点傲气,说不通,是以红楼里说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可这有什么不对?不过是她落了难,你敢去对皇帝老 子说:“你孤高自许。”不?那就是找死。但她已落进了王夫人的手,这一点,怎么都会成为了把柄啊。
黛玉是个喜散不喜聚的冷淡性子,我觉得,这个性子的人,应该是十分悲观的。若是平民百姓,也没什么不好,蝼蚁小民,谁在乎你呢。但黛玉,在她周围的亲戚里,可谓是个明星般的人物。想想现在的明星,全知道公众形象是多么地重要。年幼的黛玉,以其冷情的性格,加上有人恶意挑唆,吃定这个公众形象的亏啊。
其二者,黛玉六岁离家,母亲要教的东西,可以说还没有开始。父亲教的,不过是人伦世俗的大义,这在内宅后院,可以说是不中用的。她实际的女性引导者,是贾母。
她本是进贾府来依着外祖母过日子的,注意,她不是依着舅舅过日子。贾母,本就对自己的媳妇,不怎么看得上眼。可以说,她并没有刻意地教导黛玉去尊敬她的舅母,这也就导致了黛玉不能从心里去敬爱王夫人,所以才会有大观园那出。且出了那事,各位看贾母,是没有说一句黛玉的。而是在后来,去找了宝钗的不是。可见贾母,并不觉得黛玉有错。
所以黛玉的悲剧,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是她的教育者――贾母,一手造成的。你再有钱有权,也不能教未来的媳妇不敬婆婆啊。需知无论如何,你都活不过你媳妇王夫人。就算将黛玉如愿嫁给了宝玉,待你去世之日,就是黛玉落难之时。这婆婆要整媳妇,多的是法子。陆游还被母亲逼得休妻呢。就是黛玉到时被逼死了,王夫人想来也是有话说的,大家都见识过她哭金钏那段了,我就不多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