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二章焦虑情感证(1 / 3)

加入书签

与大师对话:破解“度焦虑症”

的迷局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似乎永远都在追赶着什么,想要更快、更多地获取成果。

这种状态让我疲惫不堪,却又难以摆脱。

听闻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师,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有着深刻的洞察,我便怀着一丝期待和困惑,前往拜访,希望能从他那里找到一些答案。

当我走进大师的工作室,一股宁静而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工作室的布置简洁而雅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上挂着几幅蕴含深意的字画。

大师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袍,面带微笑,眼神中透着智慧与平和,他起身迎接我,示意我坐下。

我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师,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

在生活中,我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快取得成果,得到更多的东西。

可这样的状态让我很焦虑,也很累,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大师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看着我,缓缓说道:“你所经历的这种状态,其实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度焦虑症’。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既要快,又要多,却忽略了生物进化赋予人类的天性节奏。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先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来看。

当人陷入急功近利的模式时,大脑会持续分泌多巴胺,给人制造一种虚假的‘获得感’。

就好比你刷短视频,频繁地获得那些短暂的小刺激,会使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下降30。

慢慢地,你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获得同样的满足感。”

大师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描绘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轨迹。

我皱了皱眉头,问道:“大师,那为什么多巴胺的分泌会让我们陷入这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呢?”

大师耐心地解释道:“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的奖励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我们做一些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但过度依赖这种快的奖励机制,就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追求即时满足的循环。

而且,贪婪会激活杏仁核的威胁反应系统,抑制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皮质。

根据fri扫描显示,人在贪婪状态下,大脑的决策能力相当于醉酒状态,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8。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

我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大师接着说:“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用‘复利思维’替代‘暴利思维’。

你看这组数据。”

说着,大师拿出一张表格,上面详细记录着不同策略的年化收益率、10年累计收益和20年累计收益,以及实际存活率。

“高风险投机,年化收益率能达到50,10年后累计收益是576倍,20年后更是高达3325倍。

但实际存活率却小于5。

而稳健复利,年化收益率15,10年累计收益是405倍,20年累计收益1637倍,实际存活率却大于85。

数据显示,坚持‘慢慢来’策略的群体,在20年周期内的综合幸福指数比急功近利者高出7。

这说明,急功近利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长期来看,风险极高,而且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

我仔细看着表格中的数据,心中不禁感慨:“大师,原来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稳健和耐心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啊。

可我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呢?”

大师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