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你的优秀不要成为别人的压力(1 / 2)

加入书签

自我反思:收起锋芒,才是成年人的生存智慧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还亮着。

刚结束一个跨部门会议的复盘,我盯着聊天记录里自己那句“其实这个方案漏洞很明显,我早就想到了”

,突然觉得一阵生理性不适。

这句话像根刺,扎得我辗转反侧——什么时候开始,我总在不经意间想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

上周部门聚餐,新人小林怯生生地分享他的市场分析,数据图表做得有些粗糙。

我没等他说完就打断:“这里的样本量太小了,得再加三个维度。”

说着就拿过他的电脑开始修改,周围同事的笑声里,小林的脸一点点涨红。

当时只觉得自己是“热心指导”

,现在想来,那不过是借着“帮忙”

的名义,炫耀自己早就摸透了这套方法论。

第二天小林提交的修订版里,果然用了我提的维度,却在末尾加了句“感谢张哥的思路启”

我嘴上说着“客气啥”

,心里却暗喜——看,还是我考虑得周全。

可下午路过茶水间,听见两个同事闲聊:“小林也够惨的,第一次做报告就被张哥抢了风头。”

“是啊,他那点小心思,不就是想让大家觉得他厉害嘛。”

那瞬间,手里的咖啡差点洒出来。

原来我自以为的“专业”

,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抢风头”

;我刻意展示的“聪明”

,早就成了刺向关系的钝刀。

想起刚入职那年,带我的师父老周总说:“真正的高手,都像深水潭,看着平平静静,底下才有料。”

当时总觉得这是老一辈的“藏拙哲学”

,年轻人就该锋芒毕露。

直到去年公司竞标一个大项目,我熬了三个通宵做的方案,因为在评审会上太急于表现,把合作方提出的质疑怼了回去:“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您可能没仔细看附件。”

结果可想而知,项目黄了。

领导找我谈话时,没骂也没训,只说:“你方案里的成本控制模型确实亮眼,但客户要的不是一个‘什么都想到’的专家,而是一个‘愿意听他说’的伙伴。”

那之后我才慢慢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我比你强”

从来不是加分项。

你炫耀自己提前完成了任务,却没看见同事因为孩子生病熬了三个通宵;你得意自己能说三国语言,却没留意实习生为了查一个外文资料熬红了眼。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拼命,没人需要你的“降维打击”

来提醒他们的不足。

前阵子家族聚会,表弟考上了重点大学,饭桌上眉飞色舞地讲他的学习方法。

我妈在旁边搭话:“你哥当年高考比你还多二十分呢。”

我赶紧踢了我妈一脚,笑着说:“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厉害多了,表弟这脑子,以后肯定比我有出息。”

表弟眼睛亮了亮,后来偷偷跟我说:“哥,其实我特怕你觉得我显摆,没想到你还夸我。”

那一刻突然懂了,收起自己的光芒,不是否定自己的优秀,而是给别人留一片可以光的空间。

职场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总在朋友圈晒加班、晒成就的人,往往人缘最差;反而那些默默把事做好,功劳面前说“是团队的功劳”

的人,更得人心。

因为没人希望身边有个“参照物”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平庸,就像上学时,最让人不舒服的不是第一名,而是总在你面前说“我昨晚没复习”

的第一名。

我开始学着做减法。

开会时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