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是蠢不是坏(2 / 4)
较综合的概念,但在你们遇到的这些沟通场景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他伸出一根手指:“第一,是信息筛选能力不足。”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海量信息,但大脑需要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自动识别出哪些是核心重点,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你说的那个实习生和合作方,他们的‘过滤器’可能就失灵了。
他们无法快抓住‘摘要’和‘时间流程’这些核心目标,只能把所有接收到的信息一股脑地打包输出,就像一个不会分类整理的收纳盒,什么都往里面塞,最后自己都找不到想要的东西。”
小艾:(若有所思地)
“有点道理。
我那个客户,可能就是不知道我最关心的是‘颜色确认’,他觉得他想到的所有信息都很重要,都得跟我说一遍。”
老周:(点了点头,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是逻辑框架的缺失。”
“一个清晰的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在支撑,比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总分结构等等。”
“你可以想象成盖房子,得先有钢筋水泥的骨架,才能往上砌砖盖瓦。
而那些沟通混乱的人,他们的表达是没有骨架的,只有一堆零散的砖块,东一块西一块地堆在那里,让人看不出这到底要盖个什么东西。”
“他们可能一会儿说原因,一会儿说结果,一会儿又跳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例子上,听的人自然会觉得云里雾里。”
陈默:“太形象了!
我那个合作方就是这样,说话完全没有逻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我感觉我的大脑都在跟着他的思路做布朗运动!”
我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感觉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了一些。
老周:(微微一笑,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是概念边界的模糊。”
“这一点可能更隐蔽,但影响同样很大。
他们对很多概念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边界。”
“比如,你跟他说‘我们需要提高用户活跃度’,你心里想的‘活跃度’可能是指日活、月活这些具体数据。
但他理解的‘活跃度’,可能就是用户在app里停留的时间长不长,或者客服接到的电话多不多。”
“因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一样,你们的沟通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会产生很多误解。”
小艾:“天呐,老周,你这分析得也太到位了!
感觉一下子就把我之前那些说不出来的憋屈给点明了!”
她举起酒杯:“来,为你的精彩分析,干杯!”
我们三人碰了碰杯,各自喝了一口。
陈默:“那你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呢?是天生的吗?”
老周:“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环境和个人习惯造成的。”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也变得更加认真。
“先,是教育背景的影响。
我们的传统教育,很多时候更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而缺乏对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
“比如,很少有学校会专门开设逻辑课、批判性思维课,教学生如何清晰地思考和表达。
所以,很多人虽然学历不低,但在这些基础的认知能力上,其实是有所欠缺的。”
“其次,是信息环境的变化。
现在是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刷短视频、看短新闻、浏览各种社交动态。”
“这些信息形式往往不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加工,只需要被动接收和短暂的情绪反应。
久而久之,大脑就习惯了这种浅层次的信息处理模式,一旦遇到需要深度分析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