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电饭煲与红法典(1 / 3)
第十三章电饭煲与红法典(第1/2页)
寒雨敲棚夜未阑,师娘接锅布轻摊。
田夫抱愤言耕废,摊主含羞诉拘难。
笔戳残篇求理透,灯挑暗影为心安。
红书不似高悬月,照暖柴门日子宽。
“一直抱个锅干什么?沉不沉呀?”中年妇人笑着托住肖童夹在腋下的电饭煲,拿着转身往棚子角落的货架走,抽了块叠得方正的蓝布垫在层板上,才把锅稳稳的把电饭煲搁上去:“先给你放这儿,别总攥在手上累着胳膊。”
“好,谢谢师娘。”肖童顺势双手托起搪瓷缸子,温热的缸壁熨得指尖发麻,那点暖意顺着指缝钻进掌心,把方才站在雨里冻僵的拘谨都焐散了。她望着藏青色外套肩头绣的淡粉梅花,透着家常的温软,忽然想起彭炳坤喊自己“师傅”时的热乎劲儿,嘴角不自觉弯起来:“按这么说,我也该叫宁先生一声宁师傅,您自然就是宁师娘了。”她的声音不算大,在拢音的铁皮棚子里绕了圈,竟比棚顶“哒哒”的雨声还清晰些。
宁德益坐着没动,指尖夹着的烟蒂凝着截细细的烟灰,闻言才抬眼,眸底漾开点浅淡的笑意:“这么叫也合情理,在老供销社那会儿,我也常叫她宁师傅。”
“别吓着孩子!”妇人当即拍了下衣上沾的棉线头,爽朗的笑声“哗啦”一声涌出来,穿透棚缝钻进来的雨雾,撞在铁皮棚壁上又弹回来,和雨声搅在一起,倒比应急灯的暖光还让人安心。她亲昵地往肖童身边凑了凑,替她拢了拢额前被雨水打湿的碎发,指尖带着米汤的温度:“我本就姓宁,跟老宁是一个供销社出来的。当年他刚分配来时,连布剪子都握不稳,还是我手把手教他量尺寸、对布纹;记账的法子、认棉麻绸缎的门道,也都是我嚼碎了教的。他叫我一声‘宁师傅’,那是凭真本事换的。不过老宁家最讲规矩,说女子出嫁该随夫家称呼,你呀,叫我宁小红、宁师娘,怎么顺口怎么来。”
肖童忙顺着话头喊:“师娘好!”
宁德益这时才把烟蒂在桌角的瓷碗里摁灭,目光落在角落那只电饭煲上,语气里带着实在的关切:“你这锅里该是早上带的饭吧?怎么抱着电饭锅跑?你那铁皮棚子里,不能煮吗?”
肖童轻轻挪开摊板上的鞋垫,把搪瓷杯子放在上面。“我那棚子偏,没拉电线,通不了电,也没有水。饭都是早上在家煮好的。冬天就厚着脸皮,借对面民房铺子的电热一热;夏天天热,冷饭冷菜也能对付。”她低头看了眼自己的布鞋,鞋尖沾的泥混着雨水,在地板上印出浅淡的痕,声音放得轻了些,却透着股过日子的踏实:“对面就是火锅店,虽说也能买份盒饭,可自己做的合口味,也划算——摆个摊本就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省个三块五块的,攒上一个月,也能有个实在的用处。”
说到这儿,她忽然抬眼望向桌中央那本红皮法典,封面上的金字在暖光里闪着亮,语气里添了几分真心的佩服:“倒是宁师傅,在这卖货的铁皮棚子里开讲律法,真是从来没见过的新鲜事,比听那些虚头巴脑的闲话强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