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入职修文馆,编外赵学士(5 / 6)

加入书签

忽然话锋一转。

    袁立愣了下,他并不知赵都安今日去过修文馆,略一思忖,道:

    “董太师可是又听了一些读书人,对他的抨击?呵,依我之见,那赵都安却非外界所说的那般,此子颇有才智,尤其在办事,与人争斗上,极有手段……”

    顿了顿,想到董太师不喜武夫的性格,他又帮赵都安粉饰了下:

    “上次,其关在台狱中数日,我曾去看过,发现他酷爱读书,在牢狱中数日,手不释卷……

    学问自然远不如真正的读书人,些许斗人的手段,也上不得台面,无法与修文馆中学士治国相比……

    但总归也有向学之心……”

    “在狱中亦手不释卷么……”董太师抓住重点,若有明悟。

    似乎,终于找到了个能接受的解释。

    “多谢袁公解惑,老夫疲惫不堪,先行告辞了。”

    董太师说道,继而放下车帘远去。

    袁立目送其离开,有些疑惑。

    “谢我解惑?我解了什么?”

    以大青衣的智慧,竟是丝毫想不明白。

    ……

    另外一边。

    京城某条街道上,王猷也坐在马车中,消化着今日受到的冲击。

    既包括那个赵都安的表现,更令他震撼的,还是那“黄金三策”。

    若当真施行,只怕不少门阀都要受到冲击……身为门阀子弟出身的王猷,有些矛盾复杂。

    这时,马车忽然减速。

    “少爷,是李家人。”车夫低声说。

    哪个李家?

    王猷疑惑,先命停车,这才掀开帘子,借助月光,隐约看到对面出现了一台轿子。

    大虞官员很少会乘轿,但也有一些人例外。

    王猷立即明白对方身份,皱起眉头。

    却见对面轿子已经落下,轿夫拎着灯笼,掀开了轿帘。

    显露出里头端坐的,一名年近四十,长相阴柔,鼻梁较高,眼窝深陷的中年人。

    中年人微笑道:

    “王公子,不,应称你为王学士,可否下车一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