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 第三章(4 / 6)

加入书签

。除了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要叩拜之外,五圣殿是秦老爷常去的地方。五圣殿中间供奉尧舜禹三圣,两侧则供奉着关公和宋真宗。寺内一块碑刻记载了崇圣寺的来历和五圣殿供奉宋真宗的由来:“大中祥符四年(1011)帝赴汾阴祭祀,天降祥瑞,荣光幂河,吉兆,后世乃修此寺以感圣恩。奉其于五圣殿之上,与三圣尧舜禹、关帝并列,永受后人祭拜”云云。

    在一片诵读经书和木鱼敲击声中,秦老爷走出了五圣殿,轻轻拍了拍腿上的尘土。汇仁住持说:“施主,佛门之地六根清净,您老人家能够放下世事繁华、心中杂念,真乃是大智慧!”秦老爷问作何解释?汇仁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施主在人生鼎盛之年创下大业,在耄耋之年将家业交予儿孙,转而投心于佛门,所经之事皆中规中矩,合乎常规,可见施主对人生哲理是何等开悟。”秦老爷微笑着捻了捻胡须,没有作答。从他十多岁开始随父亲经商,到刚刚把家业交给二儿子君民,商海纵横50多年,他深知祖先之创业不易。爷爷辈肩挑手驮,携两子和妻女从陕西逃荒到汾阴,途经多地,屡遭人驱赶和白眼鄙视,最后才在庙后村南一块低洼地落脚。大约是老天爷要给秦家人一条生路,一连三年却不曾降暴雨,秦家人才有时间圈地盖房,生活有了着落。爷爷依靠贩卖针头线脑起家,叔伯兄弟也颇有经商头脑,秦家才有了现在的家业。后弟弟在贩运货物途经黄河河心时遭遇狂风翻船身亡,爷爷才下决心疏浚河道,整修汾阴渡口,购买大型货船,为秦家日后过河贩运货物打下基础。

    “爹,你和住持去吃斋饭,我再四处走走,看看寺里还有没有需要添置和修缮的地方。”秦君民打断了父亲的思绪。“好吧!”秦老爷知道子女们不喜欢他吃斋念佛,尤其是二儿子,喝了几年洋墨水,不要说拜佛了,就连秦家立家之本——长途贩运他也颇有微词,最近一直想要搞什么纺织厂,说是响应政府号召,实业兴家。

    秦君民在执事带领下,并没有沿崇圣寺中轴线走,而是顺着西配殿的小径往寺院后方走。小径是用石头拼接而成的,并没有铺满,时不时有泥土裸露在外。秦君民忽然间觉得这样的铺设正如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一样,万事不追求圆满。他想起一首关于小满的诗来:

    细雨如丝水尚浅,绿叶成荫花已残。

    人生应如此节气,未有大成常小满。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挑檐上悬挂的风铃在北风中发出低沉的声响。秦君民走到一处镂空的花墙前,被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竹子吸引住了,让他想不到的是,竹子在北方居然能成活,尤其是在冬天,这些竹子并没有完全干枯,斑驳的叶子还在努力地向外展示着它的绿意。在竹林的前方,有一处不高不低的假山,假山上的亭子在风中孤零零地立着。亭子西侧写着“听涛阁”。站在亭子里往西望去,秦君民发现这里其实是一处绝佳的风景观赏处。远处的黄河在冬日晨光的映照下,薄冰反射的光将整个水面映衬得如同一条红色的长龙。冬天汾阴的气温最冷也不过零下10度,河面结了一层薄冰,但并不影响汾阴渡口行船。从听涛阁眺望,脚下的汾河水蜿蜒数里,在远处逐渐融入黄河的臂弯里,恬静得像个孩子一样。

    秦君民低声吟诵着: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