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月1日3(2 / 11)

加入书签

能确定了她跟他的关系。

她这样做的目的算是对他的圈套吗?不,他绝不认为这是什么圈套,因为他为了她不知付出过多少痴情妄想,甚至认为自己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获得她垂青的芳心。

一个难以启齿,很不体面的人生终极目标,即使这辈子不能跟他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哪怕死后彼此相邻埋葬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这一切在看似不可能的妄想中有可能变成现实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每天只有儿子能给她打过电话,她是打不过去的,为了每天都知道自己母亲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即使有时候时间不固定,加班很晚才回到住宿营地,儿子也一定给母亲打回一个电话,知道母亲在惦记他。

实际每天如果不接到儿子的电话母亲根本不可能在夜里安心睡得下觉。

每天保证至少一次通话,是儿子从新加坡打来的电话比在国内通话的费用高不了多少。

新加坡在杨林镇人们的心里,是一个不知用什么话来形容才算好的地方。

同样让苏方达的母亲疑惑不解的是,儿子刚离开家没几个月怎么就有两个女人跟她家相近了起来。

难道是儿子去了新加坡的缘故,难道在人们的心里出了国就像做起了国外的华侨一样。

这样的想法连她自己也不相信,更别说比她年轻比她精明的女人会糊涂到连这点事都看不出来,自己的儿子在哪都是一个没有多大出息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在找不出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老妇人甚至胡思乱想到一个荒唐到像小孩子讲故事一样的想法,是不是杨林镇的人们听说了什么,或者说现了什么,在她家的院子里埋着什么宝藏,不过她并没有现什么可疑的人打她家院子里的主意。

要说她们什么都不图,纯粹是冲着他们的家,冲着他儿子做人的坦诚去的,更是让她不能相信的。

有人说,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个要长相有长相,要地位有地位的,能呼风唤雨的人。

不过生活里这样的人绝不是主流,只有那些最平庸的人,特别是在社会展的初起阶段,依然在贫穷泥潭里扎挣的人们。

正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坚韧性、抗压性、耐贫性,更有力的支撑着社会的平稳、和谐和安定。

这样的人从根本上来说是可敬的。

赵玉兰原本是福安一带出名的家境富裕赵家财主最小的女儿,富贵的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一点富贵的命运,在一个到处充满阳光的下午,以前感觉难以活得下去的穷苦人正以无比高兴的心情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和光明,尽管他们在物质的需求上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但是所有人们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再也见不到以前的那种困苦无奈的表情。

她,曾经赵家最小的女儿却没有因赵家是财主而给她带来一点幸福,却在人们一片高兴和欢笑中连结婚是咋回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她的母亲做主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一个叫苏维诚的男人,那时候她母亲告诉她,只有嫁给最穷的人以后才能有好日子过。

她的确是嫁给了杨林镇最穷的人,但是却从来没有过上一天像她母亲说的好日子。

没办法只好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

命运这东西太多时候只能让人对它无奈地说上一句,“没办法,这都是命!”

她不明白在她步入人生老年的时候,难道命运还会让她再一次出现始料不及的变化,难道这一次的变化跟以前是截然不同的,她无法想象得到。

日夜不息奔涌的河流不知流去了多少岁月,击起了多少惊涛骇浪。

没有人能说得清一条条河流到底制造过多少乱子。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七百四十一年一个跟所有疾苦难民生存处境的一样人,目睹河水泛溢灾难的场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