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月4日二续(1 / 5)

加入书签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二十二章1月4日(二)

“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千年之前那位哲人提出的激励民心奋强的论调,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顺应时代文明展的进步思想,就像某个先明的政治家在最重要大会上提出的议案。

今天来看一千年前的那场政治革新,很容易使人拿历史更加久远的秦国商鞅变法相比对。

不可否认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由此变得强大,甚至为始皇帝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跟政治基础。

所谓的变革,无非是权力归向,财富归属的革新。

不可否认千年之前那位政治家的初心绝不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政治报复,或者说为了官家(宋朝对皇权的称呼)的统治利益。

要真正做到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势必使把握财富支配财富的统治阶级减缩对财富的占有,改变原有的穷奢极欲的生存现状,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到最后连他本人都没想到青苗法居然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向百姓盘剥掠夺的高利贷。

为了维护已经开始就不能停下,停下除了身败名裂,更可怕的结局迫使遇到再大的阻碍也要撑下去,竟直接上演了一场党同伐异的政权报复。

最终的结果是越维护对百姓的伤害就越深,最后变法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尽管那位政治家开始提出的政治纲领具有极强诱惑力感召力的美好憧憬,不得不说理想终归是理想,一切只能寄存于美好想象中的憧憬。

今天看来那时这样的政治主张实在有些理想化了,那位政治家所谓前的政治抱负即使放在当下一样具有时代进步展的导向。

在当时犹如让民主决定财富的支配权,跟皇权独统是完全相悖的。

因此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迷惑百姓的骗局跟谎言。

今天对那场政治博弈的剖析不难看到失败的要害,除了使权力集团受益更大,百姓生存变得更苦几乎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

就像那位被人们盛焰崇拜至今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对原本想励精图治成为千古一帝年轻的神宗皇帝上疏警告,“若以用专断的威权压制百姓,则诚属大错。”

心知惹怒威严会遭殃,豁出命去为民要伸张。

在封建时代敢于站在百姓的立场直言不讳挑明变法的厉害。

是万代人们对他人格魅力崇拜的根本所在。

庙堂之器皆非金玉之烨然,泥陶土瓦混迹其间而杂掺。

如果说历史对那位政治家有着极高的历史定位,除了人的才华,再有便是提出了即使不能一时实现终究会使展必然走向的远见卓识的论调,但是能在那个时代提出民生财富与民共享的政治主张,不能不使人们在封建统治的紧紧束缚中心里一直向往着真正实现力之生财财之共享的美好构想,因此在近代史的革命家一提出民生民主的政治主张就起到了一呼百应的响应力。

农夫与耕牛默默耕耘于田亩,耕牛不会言,农夫不能言,耕牛只知为农夫而耕,农夫只知为人而耕。

耕牛不耕不得草料,耕牛不知炎天苦旱草枯料绝之危机;农夫不耕人不得衣食,人只知衣食得来容易,却不知农夫茅屋草舍夏不避酷热,冬不敌寒冻苍颜疾老举步维难含泪悲苦之艰辛。

耕牛老死于田,农夫命终于天。

天之常理。

耕牛老死落泪谢农夫饲养之恩,农夫病老唯谢天地恩赐早早解脱生之一世。

默默然!

戚戚然!

生命来之于偶然,去之于必然。

尽天道施仁义,叹人生而默戚。

寄浮游之短暂,渺浩浩乎于人间。

日月不歇长耀,水不尽于长流。

言不得至情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