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月4日三(2 / 5)

加入书签

p>

商战的结果要么全胜,使别人无路可走,自己独霸一方。

要么惨败从此销声匿迹。

资本想到的永远都是利益,人们想到的永远都是物美价廉的生活物资。

难道物所值的生活物资给人们带来的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仁道的生存空间不是政治家谋求展的需要吗?在资本面前别人生存的好坏跟他们无关,但绝不能容忍有人企图来分割利益的蛋糕。

自己过得富裕不富裕与别人无关,只要你永不咸鱼翻身,安心做好你的低下,不给自己带来任何压力就好。

跟印度人比起来,中国人血脉里遗传的勤奋、吃苦、耐劳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

尽管任何物种的本性没有天生就爱吃苦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吃苦,不吃自主生存的苦被人压榨下的生存会吃更多的苦。

经历过太多苦难的人性格会变得更加独立坚强,同样经历过太多苦难的民族灵魂会变得更加纯粹阳光。

正因为中国人吃过太多的苦,骨子里透着永不服输的性格,打倒了爬起来,总结失败的根源养精蓄锐接着再战。

打不倒的骨气无疑不是给别人带来恐惧的心里。

有些时候,被人驱赶不是因为软弱,恰恰相反别人怕受到强大的威胁。

很多时候优秀会给别人带来不可力敌的压力。

虽千年儒家谆教“善者从,恶(坏毛病)者改”

,但从未改变过一点“善者欺,恶(厌恶)者攻”

品性的执拗。

不否认资本一定看好勤奋民族不计较付出多回报少的大度,甚至稳稳拿捏着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的恶性竞争。

这还不算是资本的可恶之处,最可恶的是,一切明明是资本的操控,资本从中作梗得到了最大最多的好处,反过来说廉价的劳动力使他们得不到更大的利润空间。

难道劳动者不愿意使自己同样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报吗?

吴爱民跟苏方达在西北人家最外面靠近路口的位置坐了下来。

且说这里的中餐馆非华人聚集区也一般红火,任何街道都不难找到适合中国人胃口的饭堂。

饮食顺和肠胃是使人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就像种子能不能在新的地方芽生长关键在于生存的土壤能不能适合种子对于生存条件的需求。

亦如这里的官方语言虽是英语,一样奈何不了汉语在这里无障碍的畅通。

有人说,哪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餐馆的存在,为了利益是不置可否的,同样的道理,华人之所以能够定居下来正是带有家乡口味的饭食稳住了他们安心生活的胃口。

这里除了有大量的国人来这里做工,最不可忽视的是那些开国之前就在此定居的华人,大量的华人为了吃到自己家乡的口味为家乡来开餐馆的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有很多的华人吃惯了餐馆里的口味不在乎饮食上的支出,家里长年不开火。

那种对小时老娘味道的依赖竟成了这里中餐馆兴盛不衰的固定客源。

坐下来的时候吴爱民总是习惯的心里想着生活里生的乱七八糟的琐碎的事。

事实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正左右着像他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

对于他来说再大的心事莫过于他的父亲的去世,再接着岳父劝说女儿搬回到家里去住,范厚坤以公公刚去世家里不能离人的理由拒绝了父亲。

吴爱民知道妻子范厚坤不愿意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离开这个家。

她守候着这个家一切都等待着他回去由他拿主意。

代表家的意义不是家里的房屋和财产,是家里的亲人,先是父亲和母亲,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就是家里的女人,家里的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吴爱民知道范厚坤是在尽力维持着他离开家时的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