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归心(2 / 3)
那样频繁出动扫荡或发动攻势。
这份反常的宁静,反而让顾家生的内心有些嘀咕,甚至有点“不会了”。他多次对着沙盘和情报资料分析,琢磨着小鬼子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眼下纠结于日军的意图并无太大意义。对方不来捣乱,对正处于恢复元气关键期的第五军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顾家生索性将疑虑暂放一边,秉持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原则,一方面加派侦察部队,严密监视日军动向,另一方面则抓住这难得的宝贵空窗期,全力以赴地加速推进第五军的整训工作。
与此同时,晋城及周边地区的地主乡绅,他们既害怕日军不知何时会来一场残酷的扫荡,也担忧活动在周边的八路军会来打了他们的土豪、分了他们的田地。
在这种两面受压的恐惧下,装备精良、名声在外的中央军王牌第五军驻扎于此,反而成了他们眼中一道难得的“护身符”。
第五军那是在正面战场真刀真枪和日军拼杀出来的威名,值得倚重。
于是,为了稳住这支“保护伞”,也为了结个善缘,地方士绅们对第五军表现得极为友好。他们隔三差五便组织起来劳军,不仅送上真金白银的犒赏,更是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猪羊等物资,支持力度相当可观。
而顾家生治军,向来重视军纪。加之军饷充足,从不克扣,因此严令各部对士绅百姓必须秋毫无犯,公平买卖,足额付钱。
不仅如此,在他的授意下,第五军的官兵们在训练之余,还主动帮助驻地百姓修桥铺路、挑水劈柴,干了不少实事。一时间,晋城周边呈现出一派罕见的“军民一家亲”的融洽景象。
第五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又爱护百姓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老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抗战队伍的信心大增。一时间,征兵处前排起了长龙,许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誓要加入这支“不一样的”国府军队伍,保家卫国。
在这种外部压力暂缓、内部支持强劲的有利环境下,第五军的元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恢复、壮大。
士兵们吃得饱,练得勤,士气高昂;武器装备在得到补充和保养后,全部焕然一新;各级军官经过此番波折与整合,指挥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整个第五军,就如同一只蛰伏的猛虎,在相对安静的表象下,默默地磨砺着爪牙,积蓄着力量,只待风云再起之时,便可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击。
时光荏苒,很快就来到了1940年8月。此时第五军的整体面貌已然焕然一新。经过近4个月紧锣密鼓的整训,部队不仅恢复了元气,实力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当属廖耀厢负责筹建的快速挺进纵队,在付出无数艰苦努力后,终于宣告成军。
兵员都是精心挑选自各部队的尖子,装备也优先配给,卡车、轻型坦克构成了其机动的骨架,辅以精锐的搭乘步兵和配套的支援火力,使得这支纵队具备了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战略机动性,其战斗力丝毫不逊于一个整编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