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2(2 / 2)

加入书签

要立刻手术。她赶到医院时,母亲正拿着沈玉的照片流泪:“晚晚,你曾祖母当年说,人活着,要像灯一样,照亮别人。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但看着你研究她的故事,我就觉得值了。”

    手术前一晚,苏晚坐在病床边,给母亲读他们写的小说片段。母亲握着她的手,轻声说:“我不害怕死,就是担心你以后一个人……”“我不是一个人。”陆则推开门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阿姨,我已经向医院申请,把我的骨髓配型样本和晚晚的放在一起,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会一起面对。”

    母亲的眼泪落下来,却笑着点头。苏晚看着陆则,忽然想起《约伯记》里的话:“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原来人类的洁净,从来不是没有缺点,是在困境里依然选择善良,在离别前依然选择守护——这就是神造人时,刻在“形像”里的密码。

    手术很成功,但母亲的身体需要长期调理。陆则搬进了苏晚家,每天早上熬粥、晚上陪母亲散步,把沈玉日记里的故事讲给她听。母亲常常说:“我现在才明白,你曾祖母说的‘繁衍’,不是生儿育女,是把好的品格传下去。你和陆则这样,就是在把她的爱传下去啊。”

    一年后,他们的小说《尘与光》出版。扉页上印着沈玉的照片和那句“人如尘,爱如光”,后记里写着:“我们都是亚当的后代,血脉里藏着神的形像——这形像不是完美,是爱;不是孤独,是陪伴;不是遗忘,是传承。”

    签售会那天,来了很多读者。有位老人拿着一本泛黄的《难童收容所纪念册》,指着里面的孩子说:“我就是当年沈所长救的孩子,她教会我读书,还告诉我‘要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现在我有了孙子,也把这句话教给他。”

    苏晚和陆则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泪光。他们忽然明白,沈玉从未真正离开——她的爱,她的信念,她对“神之形像”的坚守,早已通过血脉、通过故事、通过无数被她温暖过的人,延续成了永恒。

    那天晚上,他们回到档案馆,把《尘与光》放在沈玉的暗格里。陆则握着苏晚的手,轻声说:“曾祖母说,要把人的故事写进神的光里。现在,我们做到了。”

    苏晚靠在他的肩上,看着窗外的星空。她想起母亲说的话,想起那位老人的故事,忽然懂得:人类繁衍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活着,是“成为光”——是像沈玉一样,在黑暗里守护希望;是像母亲一样,在平凡里传递温暖;是像她和陆则一样,在爱情里坚守责任。因为神造人时,给了我们“自己的形像”,这形像里最珍贵的,就是把爱与尊严,一代又一代,永远传下去。

    后来,他们在沈玉创办的收容所旧址上,建了一座“人性之光”纪念馆。馆里陈列着沈玉的日记、孩子们的成绩单、《尘与光》的手稿,还有无数普通人的“爱的故事”。每当有人问起纪念馆的意义,苏晚都会笑着说:“我们都是亚当的后代,血脉里流着同一份‘神之形像’——这份形像,就是爱,是责任,是让每个‘人’,都能活成光的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