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10(1 / 2)

加入书签

    感恩之祭:荣耀之名的恋人

    初冬的晨雾还未散尽,苏晚已经在“晨光面包房”的操作间里忙碌。她揉着面团,指尖感受着面粉与黄油交融的细腻,鼻尖萦绕着酵母发酵的微甜——这家面包房是母亲留下的遗物,也是她对抗生活苦难的唯一支撑。三年前,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积劳成疾,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晚晚,要记得用面包传递温暖,就像神用恩典滋养我们。”

    “老板娘,来两个全麦面包!”门口传来一道清冽的声音。苏晚抬头,看见一个穿浅灰色羊毛衫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诗篇》,书页上“我要以诗歌赞美神的名,以感谢称他为大”这句话,被人用铅笔轻轻圈了出来。男人叫陆则,是附近教堂的钢琴师,每周都会来买面包,总是安静地等在角落,偶尔会帮她收下外卖。

    这天晚上,面包房突然停电,烤箱里的吐司眼看就要烤焦。苏晚急得团团转,陆则恰好路过,他熟练地找到备用发电机,帮她接好线路。灯光重新亮起时,苏晚看着他满是灰尘的手,递过一块刚出炉的蔓越莓饼干:“谢谢你,每次都麻烦你。”陆则接过饼干,笑着说:“《诗篇》里说‘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帮你不是麻烦,是我该做的感恩。”

    那之后,他们的交集渐渐多了起来。陆则会在面包房打烊后,帮苏晚整理货架;苏晚会在陆则去教堂练琴前,给他准备一份温热的三明治。有一次,苏晚的旧烤箱坏了,换一台新的需要不少钱,她看着账本上的赤字,忍不住红了眼眶。陆则得知后,没有直接借钱给她,而是帮她发起了“爱心面包认养”活动——顾客提前预定面包,她用预收的钱买烤箱,同时每天拿出一部分面包,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

    “我们不是在求人帮忙,是在传递感恩,”陆则帮她设计活动海报时说,“就像《诗篇》里写的‘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每个人都能成为传递爱的纽带。”活动出乎意料地成功,不仅凑够了买烤箱的钱,还让更多人知道了面包房的故事,不少志愿者主动来帮忙送面包。

    苏晚渐渐发现,陆则的左手总是戴着一只旧手表,表针永远停在三点十分。有一次,她忍不住问起,陆则的眼神暗了暗,轻声说:“这是我妹妹的手表,她三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去世,当时我正在教堂练琴,没能及时赶到医院。”他顿了顿,继续说:“后来我在她的日记里看到一句话:‘要永远带着感恩生活,因为神的恩典比苦难多’,所以我一直戴着这只手表,提醒自己要活在感恩里。”

    苏晚的心里一紧,想起父亲去世时的场景,她也是这样陷入自责,是母亲的话让她重新站起来。“我们都该带着爱的人留下的回忆,好好生活,”她握住陆则的手,“就像面包需要发酵才能松软,生活也需要经历一些苦难,才能品尝到甜。”

    那年圣诞节,陆则邀请苏晚去教堂听音乐会。当他坐在钢琴前,弹奏起《平安夜》时,苏晚忽然看到台下有很多熟悉的面孔——社区的孤寡老人、面包房的老顾客、帮忙送面包的志愿者。音乐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唱起《感恩歌》,陆则走到她身边,轻声说:“我想和你一起,把感恩的事一直做下去。不仅是面包房,还有更多需要温暖的地方。”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