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14(1 / 2)

加入书签

    怜悯与荣耀:跨洋的爱之见证

    暮春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打湿了“恩典书屋”的橱窗。苏晚正用干布擦拭着一本19世纪的《使徒行传》影印本,书页上“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这句话,被前任店主用红笔圈出,墨迹在岁月里晕出温暖的痕迹。

    “Excuse me, do you have a copy of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with commentary?”(请问,你们有带注释的《罗马书》吗?)一道带着异域口音的中文响起。苏晚抬头,看见一个穿米色风衣的男人,金发微卷,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手里提着一个印着“国际志愿者”字样的帆布包。他叫陆则,是刚到这座城市的医学志愿者,后来苏晚才知道,他的祖父曾是上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回到这片土地,“把神的怜悯传给更多人”。

    苏晚从书架顶层取下一本深蓝色封皮的注释本,递给他时指了指扉页上的签名:“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他当年跟着传教士学习,说《罗马书》里‘一心一口荣耀神’这句话,是做人的根本。”陆则接过书,指尖轻轻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笑了:“我祖父的日记里也写过这句话,他说在战乱年代,是这句话让他坚持着给中国人治病。”

    那天之后,陆则成了书屋的常客。他总在结束志愿服务后来,点一杯苏晚煮的桂花茶,坐在靠窗的位置读经、整理病历。苏晚则忙着接待顾客、修补旧书,偶尔会和他聊起书中的经文——从“仰望神的应许,心里得坚固”到“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窗外的雨停了又下,他们的话题却从未中断。

    有一次,陆则负责的社区诊所来了一位患尿毒症的老人,因为家境贫困,没钱做透析,只能在家硬扛。陆则看着老人痛苦的模样,心里像被针扎一样。他找到苏晚,说出想发起“爱心透析”募捐的想法时,苏晚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书屋三个月的盈利:“我爷爷说,‘神的恩典不分内外,怜悯也该传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些钱能帮到老人,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的募捐在社区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邻居们纷纷捐款,有卖菜的阿姨送来当天的收入,有上学的孩子把压岁钱塞到陆则手里,还有曾经接受过陆则治疗的患者,特意从外地赶来帮忙。当老人第一次躺在透析机前,握着陆则的手说“谢谢你,让我又能多活几天”时,陆则和苏晚都红了眼眶。社区主任感慨道:“你们这是把神的怜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啊!”

    日子久了,他们一起在书屋后院种了一片向日葵,花开时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起给社区的留守儿童办“周末读书班”,陆则教孩子们学英语,苏晚给他们讲圣经里的故事;一起把祖父和爷爷的日记整理成册,取名《跨越世纪的怜悯》,放在书屋的显眼位置,供来往的人翻阅。陆则常说:“我祖父当年带着怜悯来中国,现在我要带着这份怜悯,继续走下去——因为神的爱,从来不分国界,也不分种族。”

    可生活总有风浪。那年冬天,陆则的母亲在国外突发重病,需要他立刻回去照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