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49(2 / 4)
bsp; 林砚之看着素描本上干净的纸页,犹豫了片刻,拿起笔。她最先画的是一片雪地,雪地里有一串脚印,延伸向远方。然后她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人,那个人张着嘴,却没有任何声音飘出来。
沈知行静静地看着她画画,没有打断。直到林砚之放下笔,他才轻声问道:“这片雪地,对你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吗?”
林砚之点点头,指了指画里张嘴的人,又指了指自己的喉咙,脸上露出一丝无奈。
“三年前的那场意外,发生在雪天?”沈知行的声音很轻,却精准地戳中了林砚之的过往。
林砚之的身体微微一僵,指尖蜷缩起来。三年前的那个雪夜,她和母亲驾车回家,途中遇到了一辆失控的货车。母亲为了保护她,永远地离开了。而她虽然活了下来,却再也无法说话。从那以后,雪天就成了她心底最深的阴影,每当雪花落下,她都会想起母亲最后那句“砚之别怕”,还有那刺耳的刹车声。
沈知行没有继续追问,而是拿起笔,在她画的雪地旁边,画了一只展翅的小鸟。“你看,即使雪地里很安静,小鸟也能找到自己的声音。或许我们不需要急着说话,先找到属于你的‘声音’,哪怕它不是用嘴说出来的。”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林砚之每周都会来沈知行的工作室。他们很少用语言交流,更多的时候,是沈知行教她用手势、表情,甚至是文字来表达自己。他会带她去公园,让她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听小鸟的鸣叫,然后让她用文字记录下这些声音带给她的感受;他会给她读《希伯来圣经》里的章节,当读到“谁造人的口呢”时,他会停下来,让林砚之触摸自己的嘴唇,感受说话时嘴唇的震动。
慢慢地,林砚之开始愿意和沈知行分享更多关于自己的事情。她会给他看自己校勘的古籍抄本,指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告诉他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她会带他去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咖啡馆,用文字告诉他,母亲曾经在这里教她读《圣经》里的句子。
沈知行总是很耐心地听着,偶尔会用语言回应她,更多的时候,是用眼神和动作给予她回应。他的眼神很专注,像是能看穿她所有的不安和脆弱,给她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第三章血的印记与生命的重量
初夏的一天,林砚之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旧盒子。盒子里装着母亲的日记,还有一枚小小的银十字架。她翻开日记,里面记录着母亲对她的爱,还有母亲对信仰的坚守。其中一篇日记里,母亲写道:“今天给砚之读《创世纪》,读到‘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砚之问我为什么上帝要这样规定。我告诉她,因为上帝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比珍贵,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珍惜自己,也珍惜他人。”
看着母亲的字迹,林砚之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三年前那场车祸的肇事者,听说他在事故后逃逸,后来虽然被抓到了,却因为证据不足,只受到了很轻的惩罚。那时候她心里充满了怨恨,觉得上帝不公平,为什么坏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那天下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