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56(2 / 4)
柔和,一艘小船在光带中航行,“他从此坚信,《约伯记》里‘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不是问句,是提醒,提醒人类在造物主的大能面前,要保持谦卑。”
沈星遥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外婆留下的《约伯记》手抄本。她翻开手抄本,指着“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的句子:“我外婆曾是灯塔的守望者,她说灯塔的光,就是在模仿晨星的歌唱,为迷路的船只指引方向。可我总在想,若上帝真能铺张穹苍、立定大地,为什么还会有风暴,还会有船只沉没?”
顾时衍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观测台边,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冬日的海面上结着薄冰,阳光洒在冰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我去年在南海科考时,遇到过一次海啸预警。”他的声音带着回忆的厚重,“当时所有队员都很恐慌,可老教授却告诉我们,海啸也是上帝创造的一部分——就像‘海水冲出,如出胎胞’,它有力量,却也有边界。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认识这些边界的过程中,学会敬畏。”
他转头看向沈星遥,眼底带着温柔的坚定:“你看这灯塔,它不能阻止风暴,却能在风暴中亮起光芒;就像我们不能理解造物主的所有安排,却能在叩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对穹苍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
沈星遥看着顾时衍专注的侧脸,看着他手中的航海日志,心里的困惑渐渐散去。她想起外婆曾说,灯塔的意义不是对抗黑暗,是见证光明;而顾时衍,就像这寒冬里的一束光,用航海日志里的故事,用《约伯记》里的经文,照亮了她心中的迷茫。
第三章晨星与海水的见证
为了探寻顾晏清日志里“晨星歌唱”的真相,顾时衍邀请沈星遥一起加入南海科考队。他们乘坐“探索号”科考船,沿着当年“启明号”的航线航行,白天观测海水温度与地质结构,夜晚则在甲板上观测星空,试图找到“北纬30度奇景”的科学解释。
科考船行驶到北纬30度海域的那天,恰好是春分。傍晚时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海浪开始汹涌,船长紧急发出风暴预警,让船员们做好防护。沈星遥站在甲板上,看着越来越暗的天空,心里不由得想起顾晏清日志里的风暴,还有《约伯记》里“海水冲出,如出胎胞”的描述。
“别担心,祖父说过,风暴过后,必有晨星。”顾时衍走到她身边,将一件救生衣递给她,还不忘带上那本航海日志,“你看这日志里的记录,风暴持续了两个小时,之后海面就平静了。”
果然,两个小时后,风暴突然停歇。乌云散去,一轮满月从海平面升起,更令人震撼的是,晨星(金星)竟在月亮旁亮起,周围还环绕着几颗明亮的恒星,形成一道弧形的光带,随着地球自转缓缓移动,仿佛真的在“歌唱”;而海面则如日志里描述的那般,被一层薄薄的云层包裹,月光洒在云层上,让海水看起来像“出胎胞”般纯净、温顺。
“是大气光学现象!”科考队的老教授激动地喊道,“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了光的折射,才让晨星看起来像在移动;而那层云彩,是平流层云,恰好覆盖在海面上,形成了‘云衣’的奇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