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63(3 / 4)
上满是好奇与惊叹。
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农民,站在“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的麦秆标语前,红了眼眶:“我去年种的玉米全被冰雹砸了,当时觉得天塌了,甚至怀疑上帝是不是不管我们农民。今天看到这些老种子,听了‘旱年丰收’的故事,才明白——不是他不管,是我太急着要丰收,忘了他的智慧比我懂土地。今年我按农书里的方法种了耐旱的谷子,现在长势特别好,这就是他给的帮助。”
苏禾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我外婆常说,农民的脚要踩在泥土里,心要放在他的信实里。《诗篇》说‘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他的灵能让种子发芽,也能让我们在绝望中生出希望。我们得帮助,不是因为祷告求来了丰收,是因为倚靠他的名,我们有了面对顺逆的勇气——这才是最宝贵的‘丰饶’。”
陆稷拿着祖父的农耕日记走过来,翻开“旱年丰收”那一页:“你看我祖父的记录,当年大旱时,他也焦虑过,也怀疑过,但他始终没放弃按农书里的方法种地。上帝的智慧,从来不是突然的奇迹,是藏在‘按他的方法行’里——按他的节奏播种,按他的教导耕种,就算遇到灾害,也能在信实里遇见丰饶。”
中年农民点点头,伸手轻轻抚摸麦秆标语,像是在触摸一份久违的安心。苏禾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身边的陆稷,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场展览不只是为了展示种子与农书,更是为了见证一个真理——上帝用智慧创造万物,用信实立定大地,他的丰饶不是偶然的丰收,是信靠中的必然,他的帮助不是暂时的救济,是永远的同在。
展览过半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展柜前,盯着那本“耕读农谚集”久久不愿离开。她转头对陆稷说:“这是我丈夫的笔迹!当年他和你祖父一起在村里推广老品种作物,说‘要让地里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对造物主的信靠’。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本农书……”
陆稷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湿润:“奶奶,祖父的日记里写过您丈夫的名字!他们说,一起在旱年种豆类的日子,是这辈子最难忘的回忆。您丈夫的坚守与信仰,和这本农书一样,都是上帝智慧的见证。”
老人的泪水落在农书的布封上,却带着幸福的笑意。苏禾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智慧丰饶之约”从来不是抽象的经文,是每一粒种子里的坚守,是每一本农书里的信靠,是上帝用智慧创造万物,也用信实将丰饶赐给倚靠他的人。
第四章繁衍与永恒的丰饶之约
一年后的秋分,苏禾和陆稷在“丰饶之境”博物馆的庭院里举行了婚礼。庭院里铺满了金黄的麦秆,摆放着用玉米、高粱编织的装饰,远处的“微型农田”里,老品种谷子已经成熟,沉甸甸的谷穗垂向地面,像是在为新人祝福。苏禾穿着洁白的婚纱,手里捧着一束用白色稻穗和黄色麦穗组成的花束,象征着种子的纯净与丰饶的希望;陆稷穿着笔挺的浅褐色西装,手里拿着祖父的“耕读农谚集”和那粒千年古稻种子,农书的扉页上,多了一行他们共同写下的字:“地会变,收成会变,惟你智慧与信实永不变。”
“苏禾,”陆稷握着苏禾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第一次见你时,你在观察种子标本,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