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88(1 / 3)
方舟之约
林方舟第一次见到顾洪渊,是在城郊的自然博物馆“方舟展厅”。初夏的蝉鸣漫过玻璃穹顶,她蹲在按比例还原的诺亚方舟模型前,指尖刚触到“透光处高一肘”的标注线,身后就传来带着厚重感的声音:“这个模型的隔间比例有偏差,按《创世记》6:16记载,方舟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高度应均等,你看这里的中层明显矮了半肘。”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沉静光的眼。男人穿件深卡其色工装服,裤脚沾着些许泥土,怀里抱着本翻旧的《圣经植物志》,书脊上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我却要与你立约”。“我叫顾洪渊,”他指了指模型的中层隔间,“你是来做‘方舟与生命保全’研究的?看你反复测量透光处高度,像是在找经文与现实的契合点。”
林方舟愣住。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她最近总陷在科研困境里——主导的“濒危物种基因库”项目因资金短缺停滞,合作的保护区抱怨“光有理论没用”;整理文献时,看到诺亚方舟“每样两个保全生命”的记载,却被导师斥为“宗教神话,无科研价值”;连父母都劝她“别钻牛角尖,先拿到学位再说”。她像艘在迷雾里打转的船,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创世记》6章,那句“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像盏航灯,才让她来这处展厅找“生命传承”的灵感,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林方舟,”她攥紧手里的卷尺,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保全生命’的真理,到了今天反而被质疑?就像我想为濒危物种留条后路,却连让导师认可都做不到。”
顾洪渊把《圣经植物志》放在展厅的休息凳上,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手绘的方舟结构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经文出处,连“各样食物积蓄”的储存位置都标注得清晰。“你看这张图,”他指着透光处,“神吩咐留透光处,不只是为了采光,更是为了让挪亚看见外面的天地,知道立约的应许不会落空。”他翻开书,指着里面的植物标本,“我在保护区工作了八年,去年干旱时,我们靠‘每样种子留两份’的方法,保住了三种濒危植物——这不是神话,是‘保全生命’的智慧,和诺亚方舟的真理本质相通。”
他的话像清泉漫过干涸的土地,慢慢化解了林方舟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展厅待了一下午,阳光从穹顶移到墙面,方舟模型的影子在地面上慢慢拉长。她说起为项目奔波的日子:跑了十几家企业拉赞助,却都被以“短期无收益”拒绝;深夜在实验室培育种子,看着幼苗枯萎时忍不住掉眼泪。顾洪渊则讲起他的经历——五年前保护区遭遇山洪,他抱着种子库的样本在临时帐篷里守了三天,靠“神必保全”的信念撑到救援;有次发现某种昆虫只剩最后两只,他仿照“每样两个”的方式搭建繁殖箱,现在这种昆虫已恢复到上百只。“你看那个玻璃柜里的蝴蝶,”他指着展厅的标本柜,“三年前只剩一对,现在它们的后代已经能在保护区里自由飞舞——神既然吩咐挪亚保全生命,就不会让我们的努力白费。”
“下周保护区要办‘生命方舟’科普活动,”顾洪渊收拾图纸时忽然说,“会展示我们培育的濒危物种,现场还会按经文还原方舟的食物储存区。你要是有空,来帮忙做讲解吧,或许能让更多人看见‘保全生命’的意义。”
林方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