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95(1 / 3)
约旦之约
书亚第一次见到林约旦,是在约旦河畔的“应许之地”宣教站。仲冬的河水泛着冷冽的光,她蹲在河边整理信徒捐赠的物资,指尖刚触到一个印着“刚强壮胆”的帆布包,身后就传来带着河水清冽感的声音:“这些过冬的棉被要分类打包,老人和孩子的得用防潮布裹住,你看这几床已经沾了水汽,得先烘干。”
她回头,撞进一双盛着坚定光的眼。男人穿件深灰色冲锋衣,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沾着泥点的小腿,怀里抱着本翻旧的《约书亚记注释》,书脊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经文卡片,写着“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我叫林约旦,”他指了指她手里的帆布包,“你是来支援宣教站的志愿者?看你整理物资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来河边。”
书亚愣住。作为神学专业的毕业生,她最近总陷在服侍的困境里——申请的“约旦河两岸福音关怀”项目被驳回,理由是“环境复杂、风险高”;来宣教站帮忙,却连物资分配都做不好;连导师都劝她“别冒风险,先在城市教会积累经验”。她像个站在约旦河边的胆怯者,直到上周在教堂听到牧师讲《约书亚记》1章,那句“你当刚强壮胆”像声号角,才让她来这处紧邻约旦河的宣教站,想在“应许之地”找回前行的勇气,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书亚,”她攥紧手里的帆布包带,指尖沁出细汗,“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约书亚能带着百姓过约旦河,而我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就像神应许‘凡脚掌所踏之地都赐给他们’,可我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林约旦把《约书亚记注释》放在宣教站的石桌上,弯腰抱起一床棉被,熟练地裹上防潮布:“你看书约书亚过约旦河,不是先等河水干涸才走,是带着百姓‘先迈出脚’,河水才分开——就像经文里说的,‘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神的应许不是让我们等‘万事俱备’,是让我们带着信心先行动。”他打开宣教站的日志本,里面记满了这些年的服侍经历:有次洪水冲毁了物资仓库,他们在雨中祷告,后来附近的村民主动来帮忙重建;有位患病的老人不肯就医,他们持续探访祷告,最终说服老人接受治疗。“你看那间临时诊所,”他指着河边的小木屋,“去年还是片空地,我们靠着‘刚强壮胆’的信心建起来,现在已经能给村民看常见病了——神的应许,从来都在‘行动’里成就。”
“下周宣教站要办‘跨越约旦’见证会,”林约旦收拾物资时忽然说,“会邀请两岸的信徒分享‘凭信心前行’的故事,宣教站的墙上会挂‘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的经文。你要是有空,来帮忙组织吧,或许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勇气。”
书亚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约书亚记》,看到约书亚吩咐百姓“预备食物,因为三日之内要过这约旦河”,忽然想起自己的项目计划书——里面写满了“担忧”和“假设”,却少了“凭信心行动”的决心。于是周六清晨,她带着修改后的项目方案,走进了宣教站的见证会现场。
见证会的气氛格外热烈,信徒们围着篝火,分享着自己“跨越约旦”的经历:有位年轻牧师说,他曾因害怕冲突,不敢在边境村庄传福音,后来靠着“神必同在”的信心前去,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