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建立特色数据体系(2 / 2)
多”
字或者写个“1oo+”
的估计数。
天气则用符号表示:太阳、云、雨滴。
可浇水量的估算成了个大难点。
朵朵看到王老伯用桶浇水,灵机一动,拉着霍母找来了好几个一模一样的老式木桶。
“用这个桶!
王爷爷浇一桶就画一道!”
朵朵的建议让敦敦眼睛一亮。
统一了“桶”
这个粗糙但相对恒定的计量单位!
施有机肥则统一用村里运粪的独轮车做单位。
对于不好量化的“害虫多不多”
、“瓢虫多不多”
等问题,王大娘贡献了她的土法子。
做签筹!
她找来一把细竹签,每天下地前抓一把在手里。
看到虫子特别多的地方,就抽出一根竹签折成几段,段数越多,表示虫害越严重。
看到一大群瓢虫,就抽出一根完整的竹签放进另一个口袋。
晚上回来数断签和整签的数量,就能大概知道今天的虫情和益虫活跃度!
这种原始却直观的方法,让敦敦大为惊叹。
沈静文在村里广播动员,凡是家里有人在棉田干活的,都领一份简易记录表,按敦敦教的方法记录。
沈母和霍母负责每天晚上收表,再由敦敦带着麟儿、月儿进行初步汇总和整理。
朵朵则成了“质量监督员”
,看到伯伯爷爷们在地头认真画水滴、折竹签,就给他们画一张“加油小瓢虫”
的贴纸。
开始自然是混乱的。
有人画的水滴大小不一,有人填写的数模棱两可,有人忘了折签筹。
但敦敦不急不躁,每天傍晚蹲在村头大树下,拿着汇总的本子,耐心地跟老伯、大娘他们核对、解释,把模糊的“大概”
一点点修正成相对清晰的“范围值”
。
渐渐地,这份由粗糙经验、简易量具和土法记忆拼凑起来的“清河村棉田环境日志”
,竟然也一天天丰满、清晰起来。
水滴记录了棉田的水耗趋势,牛粪图标描绘了有机肥投入的节奏,竹签的增减直观反映了害虫爆期与瓢虫军团的控制效果,阳光雨露的符号串联起了天气对棉田的影响脉络。
一个月后,当敦敦将厚厚一摞初步整理,给马丁时,对方再度震惊了。
这一条条的数据虽然粗糙但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更不要说他们独特的“计量方法说明”
更是惊艳了马丁。
等送到检测机构后,看见对方脸上的惊讶,马丁心里满意了。
并如实将对方的震惊转达:
这简直难以置信!
如此短的时间,你们竟能组织建立起一套虽不精密但逻辑自洽、基于实践的数据收集体系!
这为后续专业核查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基线和质控依据!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执行力和责任感体现!
以及,这也着实给了数据检测员一个措手不及,你不知道他脸上那个表情!
那真是太好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