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终章(2 / 3)

加入书签

式镶嵌其上,童趣盎然。

工坊内部,半自动化的新型织布机以更流畅的“呼吸”节奏运转,织出细腻的棉布;缝纫区规划井然,王大娘和张婶带着一批熟练的女工和协作点培养起来的新骨干,在光洁的工作台前忙碌,针尖闪烁,绣花绷架上的“小甲卫士”图案栩栩如生。

“粉黛”涂层区则升级为半封闭的恒温空间,确保工艺稳定。

一切都高效、规范,却依然能感受到手工的温度。

工坊内开辟了一个特别的区域,“传承·新生”展示与研习中心。

一面墙上,悬挂着被精心修复的旧物:那张获得国际赞誉的报告里王老伯的照片和他那句“这日子它自己个儿就能往下走”的箴言;洪水后从泥水中打捞出来、如今被擦拭干净陈列在玻璃柜中的旧织机齿轮;还有那个在洪水中守护了核心火种、如今被朵朵画满了新图案的“粉黛·守”防潮袋。

旁边,是索伦利用洪水浸染的蓝印花布创作的一系列限量版“新生”艺术装置和家居饰品,讲述着灾难与重生的故事。

中心还配备了培训区,用于匠人技艺的传承和新协作点的培训。

今天,是新工坊的落成典礼暨“粉黛工坊·新生纪”品牌发布日。

工坊前的空地上,彩旗招展,人头攒动。

不仅有桃源村和周边协作点的全体乡亲,更有远道而来的贵客:索菲亚女士带着Nordiccradle的高管团队;马丁和几位海外核心渠道商;省、市领导;以及特意前来的陈研究员和农科所专家。

影响力投资机构的代表,也带着后续合作的详细方案莅临。

典礼的核心环节,不是剪彩,而是“根脉相连”仪式。

沈静文、老周、王老伯、王大娘、张婶,以及朵朵、麟儿、敦敦、月儿,作为桃源村“粉黛”的缔造者与传承者代表,共同捧起一坛取自洪水退后棉田深处、混合了蚯蚓粪便和新棉种的黑土。

他们将这坛象征着土地根基与新生力量的沃土,缓缓注入新工坊奠基石旁一个特制的透明容器里。

容器底部,静静躺着一小撮当年被海因茨先生称为“勋章”的、早已干枯却依然坚韧的草根。

随后,沈静文拿起一个古朴的陶罐,里面盛放着桃源村灶膛里烧出的、最新一批经过精细筛分的草木灰。

她将灰白色的粉末,像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般,轻轻洒在沃土之上。

“粉黛于心,守拙出新。光而不耀,泽被远行。”麟儿清朗的声音响起,诵读着他当年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句子。

“这草木灰,是咱们的根,是咱们的‘粉黛’。”王老伯的声音苍劲有力,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这土,是咱们的命,是咱们的力!根扎在土里,光才能亮到天上去!”

在众人瞩目下,索菲亚女士、art、省领导、沈静文共同为新工坊揭幕。

巨大的幕布滑落,露出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粉黛工坊·新生纪”牌匾。

众人参观时,新工坊的现代化与匠心融合赢得了阵阵赞叹。

在“传承·新生”中心,索菲亚女士长久地驻足在那面承载着记忆的墙前,手指轻轻拂过那个守护过火种的防潮袋,眼中泪光闪动。

她转向沈静文,紧紧握住她的手:

“沈,这不是一个工坊的落成。这是一个关于土地、生命、智慧和爱的奇迹!‘粉黛’的故事,将成为我们Nordiccradle永恒的骄傲和灵感源泉!”

马丁则带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惊喜。

他走到场地中央,拿出一个印有复杂徽标的卷轴,朗声宣布:

“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荣幸地代表新成立的‘国际工匠与可持续社区联盟’,授予桃源村‘粉黛工坊’全球首个‘韧性之光’典范社区称号!并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