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科技降维打击 从废柴到技术新星(2 / 3)

加入书签

但还是指了指角落一个临时搭建的测试区:“那边有测试煤炉和煤块,你去试试吧。

不过别抱太大希望。”

在周围或好奇或嘲讽的目光中,我抱着我的炉芯走到测试区。

那里并排放着几个标准的旧式煤炉。

我找了个空的,在两位博士的远程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改良炉芯换了进去,填上新煤块,点燃。

一开始,似乎没什么不同。

那个机械厂的技术员抱着胳膊,一脸“我看你怎么收场”

的嘲讽表情。

但几分钟后,情况开始不一样了!

我的那个煤炉,火苗明显比旁边的更旺、更蓝!

烟也更小!

而且热量辐射范围明显更大!

周围看热闹的人渐渐安静下来,脸上的嘲讽变成了惊讶。

“咦?好像……火是挺旺的?”

“烟确实小啊!”

“这旁边怎么感觉这么热乎?”

我按照罗一鸣的指示,开始演示它的另一个牛逼之处——封火性能。

我调节了炉子下方的那个简易风门(古博士的创意,用铁皮做的)。

“现在我要把它封火过夜了。”

我大声说,然后盖上了炉盖。

“开什么玩笑?现在火这么旺,封一晚上肯定灭了!”

那个技术员还在嘴硬。

我没理他。

第二天一早,竞赛评委和不少参赛者都好奇地提前来到了文化宫,想看看那个“泥巴炉子”

的笑话。

我也早早到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打开了炉盖。

只见炉膛内,煤块依然保持着暗红色的燃烧状态,但火苗被完美压住。

我轻轻打开风门,只用了一根火柴,呼啦一下,旺盛的火苗瞬间重新燃起!

根本不用重新生火!

“哗——!”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

省煤!

省事!

火旺!

烟小!

这简直是家庭主妇的梦中情炉!

啊不,是节能环保的先锋典范!

那个机械厂的技术员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

评委席上,一位头花白、戴着深度眼镜、气质威严的老者猛地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我的炉子前,仔细地观察着结构,甚至不顾烫手摸了摸炉壁温度。

“小姑娘,这是你做的?”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我,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这个双层交错通风结构……这个可调风门……妙啊!

你是怎么想到的?”

这位,正是罗一鸣资料里提到的,市机械厂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陈建国!

我立刻进入状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两位博士润色版):“陈总工您好!

我平时就爱瞎琢磨,现家里煤炉老是烧不透,还费煤,就想着能不能改改……观察了很久,又查了一些书(其实是听了两位博士的课),就觉得可能是通风和燃烧室结构的问题,就试着做了这个……”

我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着简单的结构图解释原理(当然是两位博士通过我口述)。

陈总工听得连连点头,眼睛越来越亮:“好!

好啊!

没想到一个年轻女娃娃,能有这么巧的心思和动手能力!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技术革新!

解决实际问题!”

结果毫无悬念。

我的“泥巴炉芯”

以碾压式的优势,夺得了本次青年技术革新竞赛的一等奖!

当我从陈总工手里接过那个装着十张“大团结”

(一百元)的红包和那张鲜红的“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