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鲲(3 / 3)
的巨大消耗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至少在那之后有两个星期鲲都老实得不像话,完全不皮了的乖巧态度就可以证明。
具体在传送中的消耗鲲没说谢云逸当然也不可能傻乎乎地去问,对于一个身处能源、物质的绝对缺乏环境中的家伙一听到he-3后能立刻拍板决定,能咬牙拿出来,可见它对这类元素的渴望程度。
...
楼兰号上天了,速度之快简直让谢云逸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打开了另一种模式。
从地表到卡门线,只用了两分钟左右,其中时间到达一分半钟时就已经很接近最大摩擦温度3500摄氏度了,这时的速度已经徘徊在六公里每秒左右了,再快,航天器就要汽化了。
没有运载火箭,没有塔台,有的,只是一个接收端(楼兰号)、一个信号发射端作为全智能航天器的“沟通”渠道,仅此而已。
这一切的一切组合在一起是那么缥缈奇幻,难以想象。
说不感动,那是假的!国和前苏联倾尽国力总共才爬上了几次月球?每次发射哪次不是拼国力咬牙在搞?
当他继续幻想着这样的航天器如果再多增加一些时,鲲毫不留情地将他的幻想扑灭。
那种材料,那种通讯装置,只有这么一套,鲲它自己也没有这种材料和这种通讯装置的制造技术。
但,这结果显然并没有打击到谢云逸的兴致。
得到楼兰的第一时间,兴奋得难以自抑的谢云逸就给楼兰号制定了月球登陆踩点取样计划。
不懂高数,只懂得星球基本运转规律的谢云逸在第一天就犯难了!
星球追及、窗口、变轨节点等问题在当时成了谢云逸的噩梦。
要知道,月亮是运动的,以太阳为参考系,月亮是围绕地月质心做变速圆周运动的,要想直接把航天器丢到月球轨道可不是随手一抛就能丢得进去的,这要通过精密的计算才行,尤其是这样的计算完全不能让鲲知道,这就很难办了!
飞船的入轨姿态、速度的控制都很重要。
硬生生折腾了一周,没有办法的谢云逸只能通过鲲帮忙编写的二进制人工智能搭建的暗网论坛来发布悬赏解决问题,但此时这个被谢云逸取名为“星空世界”的暗网论坛大猫小猫还只有三两只。
论坛上解决不了,最后还是托“熟人”、拉关系才从网络上认识了一位数学家,这才解决了问题。
就在今天,楼兰返航了,采集到了将近两百公斤的月壤,如果没有意外,这质量足以吊嘲国和前苏联采集到月壤总质量之和。
两百公斤的载荷,谢云逸在楼兰出发之初就已经想好了它们的去处了,一部分仍然扔给官方,另外一部分自己有着其他打算。
于是就有了今天震动华国心脏的结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