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月面基地选址(二)(3 / 4)
37
状态:良好
空速:523公里\/小时
高度:2300米
通讯频率:125.850 hz\/120.350 hz\/119.500 hz
应答时序:3秒
监听信息:
“山城离场,南航3260,刚起飞,高度2300,遵指示上升。”
“南航3260,山城离场雷达识别,按计划航路爬升到7500保持。”
谢云逸依然听着耳朵中cZ3260飞行员与空管的对话,但眨眼间,它就看到了地平线!
t+5S
那是一抹让人很难描述的漂亮弧线。
谢云逸尽管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但仍不住在心里面感慨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总有那么一缕光,让你感觉到惊艳异常!
他双手紧握着方向杆,眼里依旧里充满了激动与亢奋。
随着高度进一步提升,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声音能在这里的稀薄大气中传递了。
谢云逸此刻感觉自己站在了宇宙中,除了脚下,天空中哪里都是黑黢黢的一片,只有在远处的晨昏线上的光线反射,才能让他感到一丝舒适。
“是否需要全息合成实时景象?”
这时候楼兰号的主控系统发出询问。
谢云逸尽管疑惑,但仍然选择了确认,就在他脑海里转过确认的念头以后,几乎一瞬间,谢云逸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脚下,他的四周,缓缓露出了星空本身的面貌。
此刻,宛如坐在了太空之中,在太空中遨游一般!
“我...nb”他在心里默默的吐出了一句!
只是谢云逸不明白,上次同样的场景,为什么楼兰的主控系统不主动提醒他打开这个功能?
真的非常震撼!
尤其是初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谢云逸愣愣的看着眼前用虚线画出来的航行轨道轨迹。
t+25S
嗡——!
嗡——
有那么一瞬间,谢云逸感觉到全世界都安静了!
之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嗡鸣声在耳边萦绕,谢云逸知道那是仍然处于大气中,而大气与楼兰号产生摩擦的声音,此时此刻在楼兰号本身的主控室中的声音被同步了过来。
而安静的一瞬间到来,也让谢云逸知道了他已经突破卡门线了!
卡门线是人类划分的具有经典意义的物理学模糊分界概念,高于卡门线,支撑飞行器对抗重力的是轨道速度,而低于卡门线,大多数飞行器主要依靠空气动力来对抗重力。
这也是人类区分宇宙和星球的分界线!由着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提出。
在20世纪中叶,随着航空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区分“航空器”和“航天器”的活动范围,即地球大气层和外层空间之间的界限。
冯·卡门通过计算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极具物理意义的分界标准:
当一个飞行器的高度越来越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为了获得足够的空气动力学升力来支撑自身重量,它就必须飞得越来越快。他计算出,在某个特定高度,飞行器为了维持飞行所需的速度,将与其轨道速度(即能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变得相当。
在这个高度以上,空气已经稀薄到几乎无法提供升力,飞行器必须依靠轨道力学原理来飞行。
距离地表100公里的卡门线外,空气阻力会随着轨道进一步提高而减少,而在100公里的卡门线内,越接近卡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