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2 / 4)

加入书签

“言行一致”

的时候。

前车可鉴,听说阿尔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

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

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

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

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

了罢。

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

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

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

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

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

,“从命”

,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

,“黄香扇枕”

之类。

“陆绩怀橘”

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

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

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

,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

和“郭巨埋儿”

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

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也,朱熹曰:“,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

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