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故事新编 2(3 / 3)
答说。
“你们怎么样?”
“……”
他不懂意思,没有答。
“你们过得还好么?”
“托大人的鸿福,还好……”
他又想了一想,低低的说道,“敷敷衍衍……混混……”
“吃的呢?”
“有,叶子呀,水苔呀……”
“都还吃得来吗?”
“吃得来的。
我们是什么都弄惯了的,吃得来的。
只有些小畜生还要嚷,人心在坏下去哩,妈的,我们就揍他。”
大人们笑起来了,有一个对别一个说道:“这家伙倒老实。”
这家伙一听到称赞,非常高兴,胆子也大了,滔滔的讲述道:
“我们总有法子想。
比如水苔,顶好是做滑溜翡翠汤,榆叶就做一品当朝羹。
剥树皮不可剥光,要留下一道,那么,明年春天树枝梢还是长叶子,有收成。
如果托大人的福,钓到了黄鳝……”
然而大人好像不大爱听了,有一位也接连打了两个大呵欠,打断他的讲演道:“你们还是合具一个公呈来罢,最好是还带一个贡献善后方法的条陈。”
“我们可是谁也不会写……”
他惴惴的说。
(5)厦门的石屋指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居住的“集美楼”
。
(2)
“你们不识字吗?这真叫作不求上进!
没有法子,把你们吃的东西拣一份来就是!”
他又恐惧又高兴的退了出来,摸一摸疙瘩疤,立刻把大人的吩咐传给岸上,树上和排上的居民,并且大声叮嘱道:“这是送到上头去的,要做得干净,细致,体面呀!
……”
所有居民就同时忙碌起来,洗叶子,切树皮,捞青苔,乱作一团。
他自己是锯木版,来做进呈的盒子。
有两片磨得特别光,连夜跑到山顶上请学者去写字,一片是做盒子盖的,求写“寿山福海”
,一片是给自己的木排上做扁额,以志荣幸的,求写“老实堂”
。
但学者却只肯写了“寿山福海”
的一块。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份子分福禄寿三种,最少也得出五十枚大贝壳(19)。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20)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21)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22),有的是仓颉鬼哭体(23),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
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