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故事新编 9(4 / 5)

加入书签

的么?”

“奴才们向来就没有留心看过大王的后枕骨……”

王后和妃子们也各自回想起来,有的说是尖的,有的说是平的。

叫梳头太监来问的时候,却一句话也不说。

当夜便开了一个王公大臣会议,想决定那一个是王的头,但结果还同白天一样。

并且连须、发也发生了问题。

白的自然是王的,然而因为花白,所以黑的也很难处置。

讨论了小半夜,只将几根红色的胡子选出;接着因为第九个王妃抗议,说她确曾看见王有几根通黄的胡子,现在怎么能知道决没有一根红的呢。

于是也只好重行归并,作为疑案了。

到后半夜,还是毫无结果。

大家却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继续讨论,直到第二次鸡鸣,这才决定了一个最慎重妥善的办法,是:只能将三个头骨都和王的身体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

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

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

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

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

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来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

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

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

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

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作。

(17)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五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第九期,原题为《眉间尺》。

一九三二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

(2)眉间尺复仇的传说,在相传为魏曹丕所著的《列异传》中有如下的记载:“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又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较为细致,如眉间尺山中遇客一段说:“(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